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徕宁果木记
昆仑踞西域之胜,世传为仙人出入之所,嘉树珍果,萃于其地。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桃、杏、葡萄、梨、枣、苹婆 、林檎、樱桃,俱极香美,无论矣。桑椹大可径寸,色白如玉,味甘如蜜。冰苹婆尤为异品,形如内地苹婆,而莹然无滓,表里照彻如水晶,味香烈而极甘,别城无此种。又有所谓瓯桲者,似山东木梨而大,香如木瓜,以蜜渍之,甘酸如山查而香过之,真异种也。
呜呼!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必能贡明堂,飨清庙,供上方之馔,擅华林之春。其次亦得为卿士大夫所共尝,文人学士所争赏。乃生于穷荒回纥之地,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闻其香,甚且珍品与羊胛同烹,名园与马枥为伍,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极,大不可痛惜乎哉!
或曰:“八埏之外,人蠢而物灵,山川清淑之气多钟于草木,以补人之不足。”是说也,余姑存而不论云。
(选自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
【注】①苹婆:苹果。②林檎:即沙果。俗称“花红”。③瓯桲:即“榅桲”,又名木李,味甘酸。④神京:京城。⑤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之所。⑥清庙:即太庙,帝王的宗庙。⑦华林:这里泛指帝王宫苑。⑧回纥:古代少教民族。唐以后散居新疆一带。⑨马枥:马棚。⑩八埏(yán):八方的边际。
解释下列加框字:
(1)昆仑踞西域之胜()(2)萃于其地()
(3)无论矣()(4)余姑存而不论云()
徕宁“果木之盛甲下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段举“桑椹”、“冰苹婆”与“瓯樟”为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昆仑山高踞于西域中的胜地之上,世代相传是仙人出没的地方。
B.徕宁的桃、杏、葡萄、梨等八种水果,都很香美,就不用说了。
C.徕宁珍果生于穷荒回纥之地而未生于中土,那是不值得痛惜的。
D.对边地“人蠢而物灵”的说法,戏姑且放在一旁,不加评论吧。

文中画线处以 ,表达出作者的
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都运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由觉非意所及。秀才警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何不小周给?”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秀才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许。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即尽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秀才窃喜,自谓暴富矣。
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解释下列加框字
(1)延之入 ()(2)翁殊博洽 ()
(3)密祈翁曰()(4)颇厌君意否()
在下列“乃”字中,选出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实乃狐仙 B.翁乃与共入密室中
C.乃顾语秀才 D.乃相与扃户出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款门者,启示,则实乃狐仙。
⑵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
从文章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秀才确实也有“高雅”之处,主要表现在
文中划线句通过神态与语言的描写,揭示了翁怎样的心理变化?

文言文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才美不外见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解释加横线字的用法。
(1)缒而出()(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济而夕设版焉()
(5)邻之,君之薄也 ()
翻译下面两个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之不,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 德:恩德 B.见上连年治太子 狱:案件
C.以一言寤意特:只 D.巫蛊之祸及士大夫流:殃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受霍光敬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刑,又不以私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树槐令县:通“悬”,悬挂
B.不刑益:增加
C.又不以私害公法恚:怨恨
D.刑杀不称,民之深者贼:盗贼

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D.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2) 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