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 B.人定胜天论 | C.可持续发展论 | D.天人相关论 |
读图10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16~17题。
导致乙地年日照时数比甲地少的主要因素是? ?
| A.太阳高度 | B.地形 | C.大气环流 | D.海陆位置 |
图中四地与其对应的农业限制性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甲地—盐碱 | B.乙地—热量 | C.丙地—水源 | D.丁地—光照 |
读图9世界局部地区图完成14-15题。
下列关于②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 |
| B.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
| C.1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7月受西北风控制 |
| D.位于地形迎风坡全年降水丰富,光照充足 |
①、②、③三地自然环境
| A.主要受地形影响植被出现东西差异 |
| B.主要受洋流影响自然景观出现狭长分布 |
| C.主要受热量影响自然景观出现南北差异 |
| D.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自然景观出现东西差异 |
图8中的河流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A、B、C为该河流不同河段上的三个点,其横剖面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13题。
该河流的流向是
| A.自西北流向东南 | B.自东南流向西北 |
| C.自C流向A | D.自南流向北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 B.该河流位于南半球 |
| C.河流A处以沉积作用为主 | D.河流c处以侵蚀作用为主 |
读图7“甲、乙两区域图”,完成10~11题。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都属于草原气候 |
| B.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
| 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草原,N湖周围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
| D.两湖均为内流湖 |
P河泛滥给下游地区带来了富饶,也造就了灿烂的古文明,其河水泛滥的原因是:
| A.11月到次年4月受西风带影响 |
| B.6月—10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 C.6月—9月吹西南季风 |
| D.10月到次年6月吹东北季风 |

读图6,完成8—9题。
甲城与我国上海市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当,但两地气候特点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 B.大气环流 |
| C.距海远近 | D.洋流 |
20世纪70年代,在丙河上兴建了大坝,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水库。大坝建成后,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获得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 |
| B.有效防止河流下游的洪水泛滥; |
| C.由于泥沙淤积,水库的储水量下降 |
| D.入海泥沙增多,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