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
B.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物质 |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D.DNA是遗传物质 |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Ⅰ区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
B.Ⅱ片段上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可以有等位基因 |
C.Ⅲ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 |
D.由于存在Ⅰ、Ⅲ片段,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
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B.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
C.摩尔根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D.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
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不同之处是
A.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的是普通的有丝分裂 |
B.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
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时期不同 |
D.一个卵原细胞能形成两个次级卵母细胞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的次数和细胞分裂的次数分别是
A.2次,1次 |
B.1次,1次 |
C.2次,2次 |
D.1次,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