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4~7题。
4.图中箭头表示环境反馈作用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5.图中数字代表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的生存空
间、物质和能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根据右图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具有提供无限地物质能量、消纳废气物的
能力
B.如果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废弃物,将引发环境问题
C.如果过度索取物质能量,那么环境的反馈作用将不利于人类的生存
D.人类依赖并改造着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7.要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形成的正确环境伦理观有( )
①尊重自然 ②善待自然 ③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④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下图表示我国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某段时期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及净迁移率状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该省区人均收入水平高 | B.该省区远离东部地区 |
| C.该省区经济落后 | D.该省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出率最大值大于迁入率最大值 |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 |
| C.所有省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 D.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多 |
下图为某乡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该乡村地区位于我国境内,则其最可能位于
| A.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B.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 C.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 | D.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
若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规划付诸实施,其有利于
|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
|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
下图中的阴影区表示某种气候类型在M、N两个国家的分布位置和范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M、N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 | B.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 |
| C.两国的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 | D.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 |
关于图中M、N两国阴影区气候空间分布范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M国比N国显著
②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N国比M国大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N国比M国小
④国土面积:M国比N国大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下表所列数据为某四个国家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情况统计。据表回答下列各题。
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日本、印度、中国、泰国 | B.印度、中国、泰国、日本 |
| C.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 D.泰国、日本、中国、印度 |
以下关于该农业地域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地块狭小,所以生产国的机械化水平都很低,水利工程投资较大 |
| B.虽然精耕细作,单产量较高,但因为人口压力大,仍属于粗放农业 |
| C.主要以家庭农场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较小,商品率较低 |
| D.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匹配较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潜水位的季节变化柱状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云贵高原 | B.松嫩平原 | C.长江中下游平原 | D.黄土高原 |
当该地区潜水位达到一年中最低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河套地区出现凌汛现象 | B.江淮地区进入伏旱 |
| C.东北平原小麦开始收割 | D.温带气旋频繁影响欧洲南部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