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该市政府的上述做法,是为了
| A.打造亲民政府的形象 | B.使人民群众成为决策主体 |
| C.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 D.使人民群众获得实际利益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
| 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 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
| 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
古语说:“智人则哲。”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 A.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
| B.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 C.掌握了哲学,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寓言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
|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
| D.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
|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 C.矛盾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 | D.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概念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具体物质的形态 |
|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
| C.社会生活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
|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