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曾说过,“不久的将来,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说明
①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为迅速、广阔
②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③④ |
“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到的才是存在的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② |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
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
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黔东南的岂沙苗寨自古以来把树当做崇拜的对象和生命的象征,相信人的生命由树庇佑。当地有在人出生或去世时种树表示纪念的习俗。在“人本是树”的朴素观念引导下,村民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本是树”的观念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源于哲学的智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人本是树”的观念引导村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年,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材料表明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 |
B.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
C.正物质与反物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B.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