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1件衣服可换取2支香烟……。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执行了哪些功能?
(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开国之初的美国,围绕“工商立国”还是“农业立国”发生了一场形同水火的争斗。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述了“工业立国”的措施:制造业不受土壤、气候影响,比农业有更大的效率和产出,是美国产业发展方向。这有利于弥合英美矛盾,引进英国的资金、技术。“汉氏药方”使美国用10年时间走完西欧几百年的路。
种植园主出身的 国务卿杰斐逊认为,美国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应把工业留给欧洲,美国则走商品农业的道路。杰斐逊入主白宫后,大力推行“杰氏方略”,但是随着英国的战争威 胁,法国抛出“禁运法案”,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深刻教训使杰斐逊重新执行没有汉密尔顿的汉密尔顿路线。
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美国的“立国方略”之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据报载,某地乡镇的领导不顾群众反对,强行在国道两旁搞了一个连片千亩的土豆基地,先是出动100多名干部,把农民自主栽种的油菜、豌豆等农作物拔掉,然后强令农民种上土豆。土豆丰收了,但市场供过于求,卖不出去。农民只好把那些土豆犁进田里作水稻的肥料,使许多农民受到很大经济损失。
请运用有关哲理对材料进行简要说明。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1)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2)怎样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