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图10是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的主要走出项目。
春节消费体现了不同年代生活消费的主要特征。根据图10,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是2009年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回答(1)—(4)题。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列措施正确的有
①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②扩大就业→保证居民收入→鼓励居民储蓄→拉动消费需求
③提高人民币汇率→增加商品出口→扩大外需→促进经济增长
④实施家电下乡→促进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历史表明,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复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A.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
B.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出大量的劳动产品 |
C.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 |
D.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
2009年3月3 日,浙江省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国家实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做法是
A.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消费升级 | B.运用货币政策调节企业行为 |
C.运用行政手段调整经济结构 | D.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环境保护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提高经济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②绝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才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③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④要注重社会公平制度的建设,理顺分配关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 |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二: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
2003年 |
2007年 |
年均增长速度 |
GDP |
13.58万亿元 |
25.73万亿元 |
10.8% |
财政收入 |
2.17万亿元 |
5.13万亿元 |
22.6%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472元 |
13786元 |
9.8%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2622元 |
4140元 |
6.8% |
材料三: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结合材料一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 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材料二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1)描述图1表明的变化,并依据图2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