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取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的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D.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生活

查士丁尼《民法大权》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与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D.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的保护

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文中的“雅典人”是指:

A.除贵族外所有雅典公民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C.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D.除第四行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