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阅读下列数据,然后回答问题:数据一,见于北宋的笔记小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资料二,见于南宋的诗集:「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请问:这两条数据可以说明怎样的情况?
①宋代士人重视历史,史学很盛,资料描述了宋代书院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形
②北宋理学兴盛,理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成为人们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
③宋代庶民生活之中,说书受到人们喜爱,而讲史又是说书中的重要部分
④宋人喜欢三国历史,对于三国人物的看法,并不以成败论英雄
⑤宋人听说书时,对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相关故事也十分有兴趣
A.①②④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欢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 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 B.无产阶级革命 |
C.民族革命 | D.国民革命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