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 B. | "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 C. | 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
| D. | 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
|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
|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
|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
|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
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 年份 |
1992 |
1995 |
1998 |
2000 |
|
| 东部 |
总量/亿美元 |
98.6 |
319.7 |
386 |
348.9 |
| 所占比重% |
89.6 |
85.9 |
85.2 |
86.5 |
|
| 中西部 |
总量/亿美元 |
11.3 |
52.5 |
66.8 |
54.4 |
| 所占比重% |
10.4 |
14.1 |
14.8 |
13.5 |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2014年7月,金砖国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另外建立1000亿美元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该银行的设立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国家问的经济合作 |
|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得以加强 |
| C.世界银行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
|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开始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