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道斑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召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 寇:攻占
B.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 图:图画
C.道根能走马步地 步:丈量
D.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 喻:解释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乡人蔡盗斑为湖阳戍主 ②何故不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
B.①因说显达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C.①率乡人子弟胜兵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①出与魏军战 ②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3. 下列句中能表现冯道根“谨厚“的一项是( )
①少失父,佣赁以养母 ②为将能检御部曲 ③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 ④每所征伐,终不言功 ⑤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 ⑥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A.冯道根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所以在当地以孝出名。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时,攻打蛮锡城,没有想到反被蛮人围困,是道根救了他,由此道根更为出名。
B.建武末年,魏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太尉陈显达受皇命率军与之作战,冯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大力支援,故陈军大胜,又收复了失地。
C.魏军攻打钟离,高祖下诏让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参与作战,到达徐州后,计划占据邵阳洲,并身先士卒,积极备战,终于在淮河水涨时击败魏军。
D.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高祖知道后,赞扬他不贪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
(2)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3)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③。”(《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他们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
【注】 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卒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 |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幻:惑乱 |
C.而不假乎外假:借助 |
D.贪相承习为故故:缘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④明而自信,笃也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
D.末段指出以“贪”给泉水命名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③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④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煮茗以饮守饮:饮茶 | B.必有深中其欲中:合乎 |
C.而变其所业哉业:从事 | D.不病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②贫不自谋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④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克:约束。②归:赞许。③铄:融化金属,此处意为渗入。④蓰:五倍。
(1)请概括出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之处。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