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
| A. |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 B. |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
| C. |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D. |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
|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
|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
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 ( )。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 B.传统文化导致 |
| C.中西交融的结果 | D.外国侵略的体现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
|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
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
|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
|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