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
| C.中国文化本体论 |
|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反映出
| A.该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
|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
| C.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 |
| D.政府对民间的言论具有包容度 |
中国古代刑罚中以肉刑最为残忍。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废除肉刑。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
| B.封建愚昧思想的革除 |
| C.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
| D.社会治安的好转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