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为”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为韩王送沛公 |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C.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D.耳得之而为声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褒贬 针砭时弊 鞭辟入里 精兵减政 | B.瞭望 眼花缭乱 严惩不贷 要言不烦 |
C.磐石 钟罄齐鸣 金榜题名 功亏一篑 | D.抱怨 以德报怨 心无旁骛 斐声文坛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慰藉(jiè) 与会(yǔ)里应外合(yīnɡ)厝火积薪(cuò) |
B.真谛(dì)贫血(xuè)不着边际(zháo)妍媸毕露(chī) |
C.寒暄(xuān)涎水(xián)相机行事(xiànɡ)扺掌而谈(zhǐ) |
D.绣闼(tà)荫庇(yìn)韦编三绝(wěi)深孚众望(fú)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