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
B.“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甫似乎努力抑制着忿怒的爆发,冷冷地说。 吴荪甫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恨。(《子夜》) |
C.“我……我的脾气……现在我不生气……我想看见他,你把他喊回来。……我不再……”祖父说,他从被里伸出右手来,揩了揩眼泪。……祖父又催促觉慧道“你快去把你二哥喊回来。……,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我怕我活不长了……我想看看他,……看看你们大家。”这是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为力挽高家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家》) |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 |
下列各句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下列各句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
D.侣鱼虾而友麋鹿 |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性和意义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从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示修饰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示揣测关系,大概 |
C.或师焉,或不焉焉:句末语气词,不翻译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则:副词,就 |
D.作《师说》以贻之以:介词,用 |
相与枕藉乎舟中乎:介词,于,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省:检验省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心:使用心力 |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 |
D.入深林,穷回溪穷:走到尽头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于是: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