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圆明园“常年有水”,自2004年9月开始进行湖底防渗工程(将湖底挖开,然后铺满大片白色塑料布,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原计划于2005年4月完工。但该工程在争议中停工,国家环保总局要求该工程重新进行环境评估。结合下图,分析完成(1)~(3)题。
(1)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起争议的原因是该工程
A.可以增加地表水体,有利于改善水质
B.减少地表水下渗,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C.阻隔了水体的循环过程,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
D.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
(2)北京所在的地区曾经也是水系比较完善的地区。近现代以来,北京市水系逐渐萎缩,北京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北京市水系,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强河湖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B.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D.疏通河道,发展城市旅游观光业
(3)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在争议中停工,下列不属于停工原因的是
A.城市河道、湖泊的防渗固化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B.防渗固化后能加剧水污染程度
C.资金不足,技术问题还没解决
D.防渗固化能造成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根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在我国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 | B.空间距离遥远 |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
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人,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 |
多年以来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为解决天津用水紧张的状况,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即从位于山东东阿县的位山闸引黄河水进入天津市,全长440千米。引黄济津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污染。据此回答问题。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处于干旱地区 |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
此次调水并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要想彻底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搬走
A.①③ | B.②④⑤ |
C.③⑤ | D.①④⑤ |
读图,回答问题: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A.整体性特征 |
B.公平性特征 |
C.开放性特征 |
D.稳定性特征 |
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
D.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据此回答问题。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示模式最合理的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 )
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
A.煤炭丰富,但铁矿石短缺 | B.科技力量雄厚 |
C.水资源丰富 | D.水陆交通便利 |
该图为21世纪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自然资源的变化趋势 |
B.B曲线表示自然资源增长的变化趋势 |
C.B曲线表示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严重,但到了中叶有所好转 |
D.C曲线表示世界人口在不断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