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1.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耗费 突如其来 元气大伤 言必行,行必果
B.返聘 一如继往攻城略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扫瞄 怀瑾握瑜 流芳百世风马牛不相及
D.引申 要言不烦 无以名状不以一眚掩大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胭脂氤氲殷红湮没不闻姹紫嫣红 B.荫庇奴婢麻痹刚愎自用荜路蓝缕
C.胆怯惬意提挈锲而不舍雕栏玉砌 D.浸染晋升灰烬众擎易举噤若寒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读他的诗会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如,感情宣泄不急不火,语言简约通达,给人亲切、自然之感。
B.每当到了消费的地方,很少露面的导游总会突然变得热情起来,不厌其烦地游说游客烧香拜佛和购买土特产品。
C.日常生活中是少不了烦恼的,而像缺电、涨价、堵车这样的烦恼都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而产生的,是“成长的烦恼”。
D.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工作。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掀开地毯,铲去浮土,搬开下面带图案的方砖,美军士兵发现了一个得很巧妙的洞口。
(2)布莱尔3日在接受下议院各特别委员会主席时表示,他同意就伊违禁武器的情报展开调查。
(3)可怜这些打工妹,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宁可含泪受辱,很少有人奋起反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A.隐蔽质询或者 B.隐匿质疑或者 B.隐匿质询以及 D.隐蔽质疑以及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说西湖风月,不可忘西湖风骨;柔美与凝重,才构成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完美。
B.意大利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小,其经济总体上是加工、开放型,外贸依存度多年来一直在55%(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以上。
C.依我之见,经典当与马修·马诺德所说的“文化”一词同义,可以定义为“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D.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会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