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黑瞎子岛,是中俄全长4,300多公里边界上最后尚未完成勘界立桩的地方。这块中国版图上的“鸡冠”,至今已离开祖国将近八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从1964年2月开始,中国与苏联进行了多次谈判,1991年两回领导人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协定》,2004年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材料二:08年1月16日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申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正式生效。黑瞎子岛西侧靠近中国的一半岛屿归中国所有。至此两国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
材料三:俄外交部表示,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俄罗斯的长远利益,有助于中俄关系的稳定.中国外交部表示,中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解决是双方本着平等协商精神、历经多年谈判的结果。中俄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经验表明,和平对话、公平合理、平等协商是解决复杂敏感问题的正确和有效途径。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中俄两国本着协商精神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因。
(2)说明中俄两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意义。
据内蒙古电视台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根据资源优势,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确立为六大主导产业,全区乳品加工企业已有110 家。全区现有140万农户加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来自于农产品加工转化。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2)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对上述事实加以分析说明。
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省开展了“不良标语”整治行动,大量含有强制性、威迫性内容的宣传标语被清除。诸如“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 “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等。标语虽小,影响不小,它伤害了干部群众的感情,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好的标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达到宣传政策、规范行为的效果。
(1)不同的“标语”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这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党在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确立了“扶贫先扶志”的扶贫工作方针。
请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扶贫先扶志”?
在IT行业有个“摩尔定律”,每18个月主频速度就要翻一番。因此,在业内就流行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