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子水平鉴定物种不能依据( )
A.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 B.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
C.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 D.DNA分子中含氮碱基的排罗畸顺序 |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
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
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 = bd,则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A.b点2次,c点1次 |
B.b点1次,c点1次 |
C.b点1次,c点2次 |
D.b点2次,c点0次 |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