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三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 A.印刷术 | B.造纸术 | C.指南针 | D.火药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
| B.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
| C.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
|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
1931年底,湖南《大公报》刊载了当时省长何健下的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废历年节(农历春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悖节约之旨。”尽管如此,长沙大多数老百姓仍延续一如既往的年俗。对此现象解读最正确的是
| A.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背景 |
| B.人民不满政府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
| C.中华传统节俗文化导致了官民矛盾 |
| D.反映出中西社会风俗的对峙与冲突 |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
|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
| C.《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
|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
启蒙学者认为推翻封建统治以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讽刺画。下列作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上述情绪的是
| A.《自由引导人们》 | B.《等待戈多》 |
| C.《格尔尼卡》 | D.《人间喜剧》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 D.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