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将意味着
A.经济发展有充足的后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物质保障 |
B.资金储备充足,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重点工程顺利进行 |
C.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
D.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加速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
D.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
下列与“灌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在火车未开动之前,常因邻近车厢的移动,觉得自己车厢已经开动。关于这种运动错觉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B.火车的运动是绝对的,可见错觉不是对火车的反映 |
C.运动错觉的产生体现了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
D.运动错觉是大脑将感觉到的事物属性,经过综合分析而产生的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从侧面告诉我们()
A.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 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
C.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关系 | D.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意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