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群中随机抽取20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600、1200和200个,则在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是( )
A.60% B.40% C.50% D.20%
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乙以甲为食、丙以乙为食 |
B.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与丙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
C.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
D.图示捕食状况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再发生变化 |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
D.R之前和T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
生态学家研究了两种近缘原生生物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间竞争后(如图)提出了“竞争排除原理”,对该原理实质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两物种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B.灭绝是竞争相互关系的唯一结果 |
C.竞争会使适应性最好的个体获得成功 |
D.两个相似物种不能同时占有相同的资源 |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区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年数 植物类别 |
1 |
4 |
15 |
25 |
40 |
草本 |
28 |
27 |
26 |
30 |
34 |
灌木 |
0 |
3 |
4 |
12 |
19 |
乔木 |
0 |
0 |
0 |
14 |
23 |
总计 |
28 |
30 |
30 |
56 |
76 |
A.表中数据的获得是利用样方法
B.该地区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D.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
6.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