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为3月1日至5月25日长江中下游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据图文完成问题。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出长江中下游地区
A.水旱灾害总是周期性发生 | B.近十年来洪涝灾害最为频繁 |
C.2010年遭遇了60年一遇的洪灾 | D.2011年遭遇了60年一遇的旱灾 |
2010年和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降水量出现巨大差异,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进退异常 | B.冬季风活动异常 |
C.台风影响 | D.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2010年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与1954年相比,降水量相差不多,但洪水水位和最大洪峰流量高于1954年,灾情严重。主要原因是
A.水位高是由于河床变浅、湖泊面积减小 |
B.水位高是由于河床加深、流域面积增大 |
C.洪峰量大是由于受强热带低压控制 |
D.洪峰量大是由于受三峡工程的影响 |
2011年5月,鄱阳湖、洞庭湖等“水乡泽国”呈现出渔船搁滩、湖底跑车的罕见景象。当地政府考虑到灾害的关联性,紧急部署预防
A.地质灾害 | B.洪涝灾害 | C.鼠害 | D.低温冻害 |
可能诱发地震的人为原因是
A.过度开垦土地 | B.大型水库蓄水 | C.人为环境污染 | D.破坏植被 |
2011年的强台风“梅花”被网友戏称为“梅超风”,它“忽悠”得我国从福建到东北沿海紧急转移了110万人口,最终却仅在朝鲜半岛登陆。据此完成问题。台风“梅花”的生成地分布在
A.西北大西洋海区 | B.北印度洋海区 |
C.西北太平洋海区 | D.南太平洋海区 |
根据材料判断,台风“梅花”的移动路径是从生成地
A.向偏西移动 | B.向西北移动 |
C.先向西北,再转向东北 | D.先向东北,再转向西北 |
台风“梅花”侵袭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为
A.冬春之交 | B.夏季 | C.春季 | D.冬季 |
我国沿海省区采取紧急预警措施,主要是防范台风带来的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暴雨洪涝④严重干旱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目前,对台风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利用
A.气象卫星 | B.航天飞机 | C.探测气球 | D.人工监测 |
2012年1月底到2月初,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据此完成问题。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受此次寒潮影响,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水网结冰,罗马则打破了26年来的降雪记录。而在正常年份,该地区同期的气候特征应为
A.高温干燥 | B.寒冷干燥 | C.温和多雨 | D.温和少雨 |
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A.阻碍交通 | B.能源紧张 | C.农业受损 | D.减少病虫害 |
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都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完成问题。图中的四地景观有桂林山水、华山西峰、黑龙江五大连池、黄山“飞来石”。四地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排列,应为
A.甲—乙—丙—丁 | B.丁—甲—乙—丙 |
C.丁—乙—甲—丙 | D.甲—丁—乙—丙 |
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甲—火山构造 | B.乙—风化作用 |
C.丙—流水沉积 | D.丁—断层构造 |
关于图中四地旅游安全特别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登山应注意坡陡路险 | B.乙山观日出应注意昼夜温差大 |
C.雨季游丙地应预防地质灾害 | D.游丁地应随时预防火山喷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