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科学家曾这样想象: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反原子则可构成反物质。倘若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就会爆炸成光辐射。这一“反物质假说”,在21世纪将逐步变成现实。2002年9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世界各地9个研究所的39位科学家通力合作,在受控条件下成功制造了约5万个反氢原子。科学家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正电子,这使他们更相信所有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从而更有信心揭开反物质之谜。
世界公认的宇宙诞生理论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是从140亿年前一个“极小的点”爆炸而来的,在那个点之外,“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没有物质”,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的正能量和负能量,而总能量仍然为零。能量与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大量的能量亦应转化为正物质和反物质。这是反物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但要想在反物质乃至宇宙诞生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寻求更新的科学思想作指导。
140亿年前宇宙诞生时产生了大体相等的物质与反物质。这些反物质在哪里?宇宙存在着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是一种解释;宇宙诞生产生的物质多于反物质,二者相互湮灭后,剩余的物质构成了现在之宇宙,是另一种解释。科学家没有放弃在自然界中寻找反物质的努力,并且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反物质,以便更直接的研究反物质现象。科学家认为,先进的探测手段在反物质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根据伽玛射线探测卫星提供的有关资料,有的科学家认为在银河系上方3500光年处可能存在不断喷射反物质的源头。航天飞机携带的阿尔法磁谱仪升空探测虽未发现反物质,但它年近几年在太空采集的大量数据,对反物质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会有巨大帮助。在自然界寻找反物质的难度甚大,而利用加还器将负离子流射向氙原子核已能制造反氢原子,因此科学家更注重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反物质研究。
目前在实验室制造反基本粒子并不困难,但将正电子与负原子核结合并能证实它们已成为反原子的工作极为复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耗资1150万美元研制的加速器利用磁场将高能反质子减速为光速1/10的反质子,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量状态的反氢原子。跨过这个里程碑再前进,还需要科学家研制功能更强大的“工具”。
“反物质假说”认为:反物质与物质相遇会释放所有的能量。科学家预测该释放率远远高于氢弹爆炸。航天专家已经对反物质燃料的价值表示神往。科学发现的应用价值是人所关心的。当年一位贵妇人问电的发现者法拉第:“电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反问了一句:“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关于反物质的应用价值,目前只能作些模糊预测。
1.下列对“反物质假说”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中存在的反物质是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结合形成的。
B.“反物质假说”不是科学幻想,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宇宙中存在反物质。
C.如果有反原子构成的反物质存在,它一旦与物质相遇,会释放所有的能量。
D.科学家根据宇宙诞生理论想象,宇宙存在由带负电的反原子构成的反物质。
2.下列有关“反物质理论研究”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大量正、负两种能量,其总量为零;这两种能量应转化为物质和反物质。21世纪教育网
B.为科学界公认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体现了最新的科学理念,推进了“反物质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突破。
C.今之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在“大爆炸”时产生的反物质已与同时产生的物质中的一部分相互湮灭。
D.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太空探测采集大量相关数据,是深入进行“反物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条件。
3.依据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能量状态的反原子是在受控条件下制造的,制造高能量状态的反原子必须解除受控条件。
B.140亿年前爆炸的那个“极小的点”,可能有能量和物质存在,并且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C.人类能够得用高科技手段在实验室制造反原子,并不意味宇宙中一定有自然状态的反物质。
D.如何将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引发的爆炸辐射纳入可控制系统,是研制反物质燃料必须解决的难题。
4.准确揭示作者引述贵妇人与法拉第对话的用意的一项是( )
A.形象的反映了法拉第的价值观:科学发现的价值远远高于应用价值。
B.主张人们关注科学发现的应用,但科学家不能助长世俗者急功近利。
C.说明科学发现之于应用是一个过程,其应用价值是难以确切预测的。
D.表明法拉第无意戏谑贵妇人,而是以科学态度审视自己的重大发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两条路
①新年之夜,一位老人正伫立在窗前。他睁开那充满忧郁的眼睛,仰望着蓝色的天堂。天空中,繁星像浮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的朵朵白荷花。他又把目光移向大地,大地上那为数不多的比他的希望更为渺茫的人们,正朝着自己的必然的目的地——坟墓那去。如果将一岁比作一站的话,在通往坟墓的道路上,他已经走过60站了。至今,他从自己的生活旅程中所获得的,除了错误和懊悔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他如今身体衰弱、头脑空虚、心情凄切,尽管已值花甲之年,还是鲜舒寡适。
②逝去的青春岁月,幻影般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了父亲把他领到那个起点的庄严时刻。一个起点两条路:一条通向一个阳光明媚、恬静宜人的天地,那里大地上覆盖着丰硕的果实,天空中荡漾着甜美的歌声。另一条路通向一个遥远莫测的黑乎乎的大山洞,这山洞没有出口,洞里流着的不是水而是毒液,一些大蛇在蠕动着发出咝咝的声响。
③他又抬起头来看天堂,苦楚地叫着:“啊,青春,你回来吧!哦,爸爸您重新把我放在生活道路的起点吧!我会选择那条光明之路的。”然而,他的父亲已经辞世,他的青春已经流逝。
④他看见一道道移动着的光从黑暗的沼泽地的上空掠过去,消失了;他还看见一颗星从天空坠落下来,消失了。“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懊悔无济于事,反倒如支支利箭穿过胸膛。他想起了儿时的伙伴:他们和自己同时踏入生活,但是他们走上的是劳动之路,是道德之途,值此新年之夜他们更是荣耀和愉快。
⑤高高教堂上的时钟响了,听见这钟声,他回想起父母早年对他——一个在犯着错误的孩子——的爱抚,回想起父母给他知识,为他祈祷。他沉浸在羞耻和悲切之中,怎么也不敢再仰望夜空——那安息着父母之灵的夜空。泪水从模糊的眼里流出来,滴落着。他绝望的晃动一下身子,呼喊着:“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
⑥果然,他的青春回来了——那上面的一切都是他的年夜梦,惟有梦中所提到的他的过失是真实的。他还年轻,他感谢上苍——他还拥有时间,他还没有错过起点,仍然可以自由地踏上那第一条路,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⑦那些,今天仍然在生活的门槛徘徊,对生活之路选择不定的人们,请记住:当岁月流逝,当你发现自己的脚步巳蹒跚在通向黑乎乎的大山洞的山道的时候,你会痛苦的呼喊:“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但,这已是枉然的呼喊。(选自德国作家里克特的微型小说,略有改动)
1.第二段中所说的“那个起点”,有什么含义?
2.第四段,“他”看见光和星为什么呼喊“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
3.体味第六段中画横线的文字,(1)描绘“第一条路”留在主人公心中的美好印象;(2)为什么“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4.这篇小说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奇丐
蒙阴城南有三座馒头状的小山岗,叫三山子。早年的三山子是个光秃秃的荒凉所在,只有中间那座山岗上有一座小庙,叫牛王庙,是这里的老百姓用来供奉牛王的。民国时候,有个叫杨占法的乞丐就住在这庙里。
杨占法何处人氏,因何而沦为乞丐,无人知道。他约有四十余岁,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天天靠进城讨饭填肚子。杨占法讨饭与别的乞丐不同,别的乞丐讨饭,都要拖一条打狗棍。杨占法不,奇怪的是狗却从来不咬他。别的乞丐讨饭,喜欢打一阵竹板或唱一段小唱,杨占法不,他走过你的院门来,总是一声不吭地在那里站着,直等你发现了他,打发他些饭食,才默默地离开。
更令人奇怪的是,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杨占法,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的字非颜、非柳、非欧、非赵,又似颜、似柳、似欧、似赵,可谓博采众家,又自成一格。杨占法写字,也有别于他人,他从不用新笔,有人备下笔墨央他写字时,他总是先拿起剪子把笔尖剪秃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便带些刺刺的毛边,看上去更加苍劲有力,雄浑厚重。那时候的蒙阴人,多是些草民百姓,并不懂书法,但每逢过年张贴对联时,都喜欢摆出纸笔让他来写。杨占法也从不拒绝,要过剪子剪去笔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杨占法不仅写一手好字,还精通水墨丹青,山水人物、花卉鸟虫无所不能,其功底之厚似乎比书法还胜一筹。在他居住的牛王庙内,放着一块石砚、半截条墨、几枝秃笔,便是他做画的全部工具。吃饱了肚子,他就待在小庙里做画。只是那画做完之后,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均以画得不好而辞之。惟一流传下来的画,是一幅《秋荷图》,那幅画还是画在牛王庙的墙上的,后来被周士文临摹了下来,这画才得以流传到今日。
周士文是民国时蒙阴的第三任县长,祖籍奉天辽阳,在蒙阴执政虽不足两年,却十分有政绩,老百姓那里颇有口碑。这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每到一地,他除忙于公务外,就是遍访书画名人,索购字画收藏。偶有闲暇,自己也运笔泼墨,陶冶性情。他画的虾神形兼备,颇有白石老人风范,虽不是书法大家,但也深受行家们的赞赏。
一日,周士文率员到三山子植树,信步走进了牛王庙。一进庙门,他就看见了那幅《秋荷图》。只见那图上约有三两片荷叶。一枝荷花一只莲蓬,莲蓬上还落着一只秋蝉,荷下是一汪碧水,粼粼波光清楚可见,水下有小虾小鱼在游动,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他们的唼喋。整幅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一气呵成,非大家手笔绝无这般功力。周士文看罢,惊得瞪大眼睛,忙问随从这图是何人所做。那随从认识杨占法,就拿眼在殿内搜寻,一会儿便在一堆麦草中寻到了正呼呼大睡的杨占法,遂对周士文说:“就是他,一个叫花子。”周士文越发惊奇,他看看那图,又看看杨占法,然后一抱拳道:“这位先生,此图真是你的手笔?”杨占法打个哈欠,瞥了那图一眼,含含糊糊点了点头。周士文忙又抱拳道:“周某今天认识先生,真是幸甚,我平素极爱丹青,今请先生到敝舍一叙如何?”杨占法摇着头,嘿嘿地憨笑道:“咱一个叫花子,不怕脏了你大人?”周士文忙道:“哪里哪里,先生您这样的大家,本人真有点相见恨晚呢!”杨占法见推辞不过,又嘿嘿地憨笑一下说:“周大人咱也早认识,这么着吧,明日我专去赶您的门就是了。”然而一连三日过去,周士文并没见杨占法来访。第四天早上,他有点沉不住气了,就备了马匹亲自到庙里来请,进了庙门,除了那幅《荷花图》之外,杨占法早无影无踪了。周士文望着那空空的小庙,半晌无语,只好叹息而去。
后来,杨占法竟再也没有在蒙阴城出现过,至于他到底何许人,又流落到哪里,到现在还是个谜。如今,那牛王庙也早已倒塌,惟有周士文临摹的那幅《秋荷图》还保留到现在,并且成了一件文物,被文物部门收藏起来。那图虽是临摹的,但在这个县的文物中却是最为珍贵的。据说有一位台商曾见过这幅图,出资50万美金购之,但被文管部门拒绝了。
1.这篇小说题为《奇丐》,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本文何以“奇丐”为题?
2.试析文中“杨占法”这一人物形象。
3.杨占法做完画,为什么“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描写了杨占法虽然生活贫困,却醉心于艺术,且不为名利所动的传奇故事。 |
B.杨占法人品高尚,但性情极其古怪,拒绝别人向他“求画”,便是最好的明证。 |
C.小说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方法塑造了杨占法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 |
D.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他爱才,惜才,深得百姓拥戴。 |
E.小说是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与鲁迅的作品风格极为相似。
F.小说结尾,耐人寻味,留下百年之“谜”,给人以极大的想像空间。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4题。
谢 天陈之藩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领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耳①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耳;在数学大师劳伦兹②的纪念会上,他的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而与爱因斯坦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注]
①波耳 Niels Bohr(公元1885—1962年)的译名。丹麦物理学家。曾获得1922年诺贝尔奖金。
②劳伦兹 Hendrik Antoon Lorentz(公元1853—1928年)的译名。荷兰数学家。曾获得1902年诺贝尔奖金。
1.“我”对“天”的看法,前后是不一样的
原来,“我”以为“天”是。
后来,“我”以为“天”是。
2.为什么“我”会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3.揣摩划线句中的数量词,简析其表达目的。
4.下面是对本文写作技巧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的开篇显得很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易,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
B.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第一、二部分是分说,分别从祖母和爱因斯坦两方面说明人们对“谢天”的态度;第三部分则为总结,得出结论。 |
C.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三个材料组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
D.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
E.用“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做好了铺垫。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4题。
祈求林敬钧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校,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的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只是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奔驰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改动)
1.第三段说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鹰”,为什么在这里“第一次为鹰震撼”?
2.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3.文中“年轻的鹰”有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的敏锐与雨如傲。 |
B.作者用年轻鹰的茫然冷漠衬托苍老鹰的高傲暴烈,意在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失去了灵魂。 |
C.作者描写遭到戏弄后鹰的动作、神态、声音,使其内在的心理和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 |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
E.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