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招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矣。  若亲有严客,髡帣(juàn) 韝(gōu)蘜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chì)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选自《滑稽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为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淫 :荒淫 
B.于是齐威王乃赍黄金千镒                  益:更加
C.乃长夜之饮                               罢:停止
D.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卒然:终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赵王与精兵十万                       B. 不鸣已,一鸣惊人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招髡赐酒             酒极乱,乐极则悲 
C. 国且危亡,在旦暮                     D. 淳于髡说之隐 
侍酒前,时赐余沥,                       髡为诸侯主客
7.下列各项全都说明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项是(      )
①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②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④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    ⑤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⑥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段矮小,滑稽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B.齐威王在位时,喜好隐士,又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淳于髡就以隐士的身份来规劝讽谏齐威王。   
C.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D.经过淳于髡的婉转劝说,威王停止了彻夜欢饮,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
②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华佗论
刘禹锡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注] ①荀文若:曹操谋臣荀彧。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考竟佗考:拷打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批评,指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人才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人才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警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张籍书
韩愈
愈始者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固有异焉;及聆其音声,接其辞气,则有愿交之志;因缘幸会,遂得所图。岂惟吾子之不遗,抑仆之所遇有时焉耳。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意仆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沈疴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然吾子所论:排释老不若著书,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若仆之见则有异乎此也!
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不知者以仆为好辩也;然从而化者亦有矣,闻而疑者又有倍焉。顽然不入者亲以言谕之不入则其观吾书也固将无得矣。为此而止,吾岂有爱于力乎哉?
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裎也。若商论不能下气,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其他俟相见。
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愈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新史》载:籍性狷直,尝责愈喜博塞,及为驳杂之说,议论好胜人,其排佛老,不能著书若扬雄、孟轲以垂世。②下气:态度恭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惟吾子之不遗遗:遗留
B.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訾:指责
C.吾岂有爱于力乎哉爱:吝惜
D.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薄:将近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张籍的质疑,作者一一给予答复或给予照应,阐述了他对著书传世等问题的看法。
B.首段先扬后抑,先赞赏张籍,并盼望对方的意见,既表示谦恭,又表明意见不能与他苟同。
C.韩愈面对张籍之“讥”据理力争,但也坦然承认自己的态度时常不够恭顺,当求改进。
D.本文叙述句、并列和递进的排比句、反问句和谐交织,使文章跌宕多姿,气势充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诚:确实,实在
B.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蒙受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胜:风水宝地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去:往,到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交代自己与《吴山图》主人同年的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B.文章分析了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影响,又以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目的是说明贤能的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
C.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地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精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燕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伯夷、盗跖不乱乱:叛乱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
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B.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C.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D.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父文敏,汉青州帅刘铢辟为录事参军,历长水禜都尉、扶风令、相州录事参军。先是,府帅多以笔牍私取官库钱,韩重赟领节制,颇仍其弊。文敏不从,重赟假他事廷责之,文敏不为屈。太祖嘉其有守,授右赞善大夫、州,三迁司封员外郎,又知洺州、建昌军。卒,年七十二。
若水幼聪悟,十岁能属文。华山陈抟见之,谓曰:“子神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速尔。”雍熙中,举进士,释褐①同州观察推官,听决明允,郡治赖之。
初,太宗有畜犬甚驯,常在乘舆左右。及崩,呜号不食,因送永熙陵寝。李至尝咏其事,欲若水书之以戒浮俗,若水不从。吕端虽为监修,以不莅局不得署名,至抉其事以为专美。若水称诏旨及唐朝故事以折之,时议不能夺。既又重修《太祖实录》,参以王禹偁、李宗谔、梁颢、赵安仁,未周岁毕。安仁时为宗正卿,上言夔王于太宗属当为兄,《实录》所纪缪误。若水援国初诏令,廷诤数四乃定。
俄判吏部流内铨②。从幸大名,若水陈御敌安边之策,有曰:孙武著书,以伐谋为主;汉高将将,以用法为先。伐谋者,以将帅能料敌制胜也;用法者,以朝廷能赏罚不私也。今傅潜领雄师数万,闭门不出,坐视边寇俘掠生民,上孤委注之恩,下挫锐师之气,盖潜辈不能制胜,朝廷未能用法使然也。军法,临阵不用命者斩。今若斩潜以徇,然后擢如杨延朗、杨嗣者五七人,增其爵秩,分授兵柄,使将万人,间以强弩,分路讨除,孰敢不用命哉?敌人闻我将帅不用命,退则有死,岂独思遁,抑亦来岁不敢犯边矣。如此则可以坐清边塞,然后銮辂还京,天威慑于四海矣。
初,若水率众过河,分布军伍,咸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上谓左右曰:“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是秋,又遣巡抚陕西缘边诸郡,令便宜制置边事。还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
六年春,因疾灸两足,创溃出血数斗,自是体貌羸鼛,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年四十四。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子延年甫七岁,录为太常奉礼郎。(节选自《宋史•钱若水传》)
注:①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②流内铨:宋官署名。属吏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青州帅刘铢为录事参军辟:征召
B.太宗有畜犬甚驯:驯良
C.若水称诏旨及唐朝故事以之折:回答
D.诤数四乃定廷:朝廷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钱若水深受皇帝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太祖嘉其有守,授右赞善大夫、州②从幸大名,若水陈御敌安边之策
③分布军伍,咸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④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
⑤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⑥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熙年间,钱若水考中了进士,任同州观察推官,他处理政事很公正,郡里依赖治理得很好。
B.李至曾经想求若水书写太宗畜犬之事,以戒浮俗,若水没有同意。他虽然是监修,但因为不到场不得署名,所以挑出这件事认为若水独享美名。
C.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赵安仁认为夔王是太宗的哥哥。《实录》所记是错误的。钱若水援引国初诏令,在朝廷争论了很多次才定下来。
D.钱若水认为孙武著兵书以谋划为主,汉高祖统率将领以用法为先。所以将帅能料敌制胜,朝廷能赏罚不私。而傅潜等人不能料敌制胜,是朝廷不能用法制裁导致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重赟领节制,颇仍其弊。文敏不从,重赟假他事廷责之,文敏不为屈。
(2)敌人闻我将帅不用命,退则有死,岂独思遁,抑亦来岁不敢犯边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