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一主张提出的直接背景应该是
A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 台儿庄战役和白团大战的胜利
C 国共第二次合作处于正式形成阶段 D 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1922年,胡适开具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列为一组。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倡导实行民主与科学 |
C.要求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 D.其思想对知识界影响重大 |
1926年3月25日《新青年》发表了瞿秋白的《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一文,对五卅运动进行了总结。其说法与现在的观点比较吻合的是
A.“国民革命联合战线,足以使帝国主义不敢一致进攻” |
B.“国民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足以破坏联合战线” |
C.“中国的国民革命从五卅运动开始了” |
D.五卅运动“使中国的政治运动第一次群众化” |
黄埔军校成立后,国民党请共产党派一位共产党员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这主要体现了
A.国民党对共产党没有猜疑 | B.国民党的合作态度比较积极 |
C.共产党擅长做政治思想工作 | D.黄埔军校重视革命思想教育 |
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是:“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下列对新三民主义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纲领 | B.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D.各革命阶级的斗争纲领 |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期间,共产党内发生激烈的争论,张国焘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马林和陈独秀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这两种观点的实质是
A.主张实行国共两党合作 | B.否定中共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
C.反对国共合作 | D.主张国民革命由国民党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