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控制荒漠化的发生和水土流失,我国科学家首创“草方格”的方法以阻止沙丘的移动。这种生态工程属于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 B.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 D.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 |
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
B.图甲中在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
C.图乙中Tb至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达到最高 |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
下列图示中,纵轴为酶促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是
将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依次浸在甲、乙、丙三种溶液中,测得细胞体积随着时间的变化如图曲线所示,下列有关推导和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丙两溶液的浓度 |
B.因丙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而死亡 |
C.在时间T内,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保持生命活力 |
D.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内,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则可能不被植物细胞所选择吸收 |
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 |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密切相关 |
C.图2中E为突触前膜,C物质的释放需要载体,要消耗能量 |
D.图2中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 |
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