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圣彼得堡6月22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4)题。根据图推断,圣彼得堡的地理坐标为:
A.53°26′N ,30°E | B.53°26′N ,45°E |
C.60°N, 30°E | D.60°N ,45°E |
根据图推断,中国南极长城站(62°12′59″S,58°57′53″W)在北京时间6月22日的夜长时间大约为:
A.约22~23小时 | B.约18~20小时 | C.约24小时 | D.约1~2小时 |
当圣彼得堡6月22日正午时,南极长城站的区时为:
A.6月22日18时 | B.6月22日6时 | C.6月21日18时 | D.6月21日10时 |
圣彼得堡在每年夏天有“白夜”现象,即傍晚落日的余晖和第二天清晨的曙光连在一起。结合图,分析此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白夜”现象即是极昼现象 |
B.“白夜”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
C.“白夜”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
D.“白夜”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逆辐射作用 |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 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 | 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
读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图。
下列根据图中信息的推断,正确的是()
A.山脊是潜水的补给区,山谷是潜水的排泄区 |
B.图中部分河流下游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是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
C.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 |
D.潜水的运动方向是从山谷到山脊 |
下图为世界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造成世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原因是
A.洪水径流量增加 |
B.无人烟地区稳定径流量增加 |
C.污染水量增加 |
D.有效水量增加 |
人类有效利用的水资源由每年的7 000立方千米增加到9 000 立方千米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增多 | B.节水农业的发展 |
C.河流流量增多 | D.修建水库 |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矿石进口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洋流名称为
A.秘鲁寒流 | B.西澳大利亚寒流 |
C.东澳大利亚寒流 | D.本格拉寒流 |
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了湿、热程度 | B.降低了干、热程度 |
C.加剧了干燥状况 | D.减轻了寒冷的状况 |
该地冬季将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顺风顺水 | B.顺风逆水 | C.逆风顺水 | D.逆风逆水 |
读我国某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该地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 B.温带大陆性气候 |
C.亚热带季风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相对湿度最大的一天是
A.2月15日 | B.6月22日 |
C.11月15日 | D.1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