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思想、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上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各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要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为“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从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是困难的。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可以想见。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聆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思维,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等等并非只是中国固有之学的真正“百家”。
B.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16.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17.作者为什么认为“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颊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l+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堂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概念”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丈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人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六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因此人们不能因为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周空空——“东方卓别林”
王熙章
  20年代,在最早的中国银幕上出现了一颗滑稽明星,以他卓越的表演技巧和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为萌芽时期的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这就是扬名海内、被人誉为“东方卓别林”的周空空。
周空空(原名大鹏),生于1887年,重庆市长寿县人。祖父周泽玉,清时宦游省外,曾作过某“皇亲”的老师。晚年告老还乡,主持过长寿风山书院。空空父辈昆仲甚多,父名周仲玉,是一个能读父书的宦门公子。母亲韩氏,也是名门闺秀,幼娴诗书,颇具学识,早年创办长寿女子学堂,曾任第一任校长,在当时长寿女界中,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空空幼年从塾师读书,生性聪颖,天资过人,尤其爱好各种艺术,能写善画,于音乐、表演尤其擅长。  
在周空空那个书香门第里面,他是兄弟姐妹五人中最聪明的一个。父母一心指望他能够发奋读书,求学上进,他日能绍接书香,光耀门楣。谁知他专门喜好吹、打、弹、唱,不务“正业”。因此,父亲多次严加责斥,周空空只好离开了家,只身到了重庆。
  游子离家,如失群孤雁,难免不有凄凉之感;同时想到骨肉亲人对自己如此寡情,使他对世态人情,也就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他到重庆后,为了谋生,正式下海唱川戏,更名“空空”。约在1922年,空空辞去戏班,个人买棹东下,破夔门,出三峡,几经辗转,到了上海。
  空空来到这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床头金尽,又不能不考虑生活出路。当时有个日本人,名叫松村,很欣赏他的口书和指画,曾资助旅费,帮他去过日本,从日本回国后,就在上海永安公司屋顶花园唱独脚戏兼演杂耍,他演独脚戏能一个人自打、自拉、自唱,左脚击钵,右脚踏楼板击鼓,双手拉胡琴;另以右腋挟槌击锣,自己演唱。节目内容经常变换,都是自己晚上在旅馆,冥思苦索编出来的。他演杂耍会唱猴戏,赤脚、短裤,上身着红褂衣,模仿猴儿开箱、关箱、翻筋斗。持小铜锣向观众要钱等动作,挤眉弄眼,惟妙惟肖,活像一只小小的狲猴。他学猴儿翻筋斗的动作特别精彩,每翻一次,观众必不断高呼“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在永安公司演出,每日午、夜两场。不久,声名大噪,上海很多人都知道永安公司有个周空空。
  出名后,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老板张石川把他看中了。1924年,空空被拉进明星公司拍电影。先后主演过《济公活佛》、《盘丝洞》、《孔雀东南飞》、《乾隆游江南》、《唐明皇游地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十多部影片。从此,蜚声影坛,成为全国闻名的滑稽电影明星,被人称为“东方卓别林”。
  周空空艺术上达到成熟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末期,由于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局限,使他在艺术上也难免带有资产阶级商品艺术的形式主义痕迹,掺杂一些低级、庸俗的表演。但另一方面,因他早期曾受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兼之他亲身经历了家庭、社会的诸多折磨,又使他的表演艺术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吸取一些养分,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这是他有别于早期电影界那些单纯依靠噱头迎合小市民阶层的一般滑稽演员的最大不同点。他自编、自演的一些新戏,大多是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现象予以无情鞭挞,从而能够痛切时弊,于笑声中见辛辣,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他在重庆编演了一出新戏名叫《屠杀赵尔丰》。借古讽今,矛头所向,直指当时四川大军阀刘湘(当时任四川督办)。因此刘湘派人要暗杀他。所幸他相识的刘部师长范绍增、陈兰亭二人(陈也是川剧“玩友”),一面每天派十支短枪保护他;一面在刘湘面前竭力斡旋,事情才算罢休。空空在重庆呆不住了,只好把剧团迁到合川。
空空体态修长,生性诙谐,一举一动都带滑稽感,在任何场合往往都能笑语惊四座,且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能即兴编演唱词,号称“东方卓别林”,并非过美之辞。
(选自2009.12.10《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注]①卓别林:英国电影喜剧演员,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表演艺术精湛,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
下列对传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周空空的祖父、父母学识渊博,都是以读书博得功名的人,他们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出发,认为周空空的学艺是辱没门风,所以加以强烈反对。
B.周空空离开家庭之后,先后唱过川戏、独脚戏,演过杂耍,最后到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滑稽电影,其成名经历也是一波三折。
C.成名的周空空到上海后,床头金尽,迫于生计,只好降低身份唱猴戏,讨好观众,故意装扮成猴子,模仿猴儿开箱、关箱、翻筋斗,持小铜锣向观众要钱等动作。
D.周空空自编、自演的一些新戏,大多是愤世嫉俗之作,这种现实主义风格,既使他受到了一些迫害,也使他超越了一般滑稽演员。

E.本文选取了周空空的家世、成名经历、艺术追求等材料,多角度地介绍周空空的艺术人生,真实表现了一代滑稽明星的丰满形象。
开头用大量篇幅介绍周空空的祖父、父母,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探究一下,周空空成长为“东方卓别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木匠
斧子是个能人,从小就是。
斧子是家中老大,下面一溜弟弟妹妹八个,他只能在十岁那年退学。斧子看看家中里里外外没件像样的家什,就想跟着绝户五爷学打草鞋。五爷不想把吃饭的手艺让出去,冷个脸不说话。斧子去清水河的冰上撬开一个洞,蹲在那里等。等来两条鲤鱼,每条一斤多重,晚上提到五爷家。五爷尿盆还没拿进来,斧子将鱼放进水缸里,返回身去茅厕里拿尿盆,放到五爷炕脚。五爷说,小子,明晚来,跟我学打草鞋!
两个月后,斧子草鞋打的像模像样。拿到集市去卖,都来买。小孩子的草鞋上都染几线红,呈燕子状或小狗小猫样,讨人稀罕。五爷说,这斧子,人精!
斧子用草鞋钱给娘买针头线脑,给爹买烟叶。每次买烟叶,也都有五爷一份。
斧子十五岁,清水镇回来了外出十年靠手艺挣钱的杨木匠,嫁姑娘娶媳妇的人家请了去,好酒好烟好饭食招待,还要看杨木匠脸色。斧子要拜杨木匠做师傅,顶着大雪在杨家门口跪了一天。杨木匠怕招人骂,只得应下。
杨木匠多了徒弟,日子更滋润。饭有人做,衣有人洗,尿盆有人倒,烟叶有人买。他爱吃小鲫鱼,小徒弟也能去清水河里捉,不让他断顿。只一件,杨木匠不用的边角料,斧子总舍不得丢,花番心思用上。背着主家看不见,杨木匠骂过打过,不管用,只好随他。
斧子十八岁,三年师满,不愿走,瞅着杨木匠手边的画笔。杨木匠说:“咋了,这个也学?猫教老虎还要留一手,我还指望这手艺吃饭呢。”杨木匠送走这个倔头倔脑的徒弟,虽然没人侍候了,却也好像松了一口气。谁知一年以后,竟少有人来请自己做家具。一晚,杨木匠坐在院子里喝闷茶,听街上人跟斧子打招呼:
“郭木匠,打的家具真结实,姑娘婆家都说好!”
“郭木匠,明年我外甥结婚,让我先告诉一声,到时候请你。别忘了啊!”
斧子就答:“结婚的家具我可不敢打,我不会描金花,还是让你外甥请我师父吧。”
那人说:“金花好看是好看,咱怕用不起。小家小户,省着过呀。”
徒弟抢了师傅的饭碗,杨木匠骂一声“白眼狼”,恨恨一跺脚,喝个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刚在院里梧桐树下泡壶茶,院门吱呀一声,斧子提着两盒精致的月饼进来。见杨木匠坐木凳上慢条斯理地喝茶不理他,也不难为情,将月饼轻轻放石桌上,双膝跪地,磕两个头:“给师傅请安了。”又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包,“秋了,怕老寒腿整治师父,给您买了条狗皮护膝,裹着膝盖少受罪。”见杨木匠不说话,放下东西,走人。
那日杨木匠去姑娘家,见姑娘家新做了时兴的衣柜,还没有上清漆。正要开口骂,姑娘看出了颜色,赶紧说:“爹,我本来要请你打衣柜,师兄怕累着你,抽空给我打了。这不,您说的木料,他除给我打个衣柜,还多打出一个饭桌。就是差您的金花,师兄说这活儿他做不来,等您给描上呢。”
杨木匠左瞅瞅,右看看,心里叹一声,这小子,比自己打得精致结实,还省木料。那心里的火气,不觉慢慢消了。
后来,乡里乡亲拿着木料都来杨木匠家。杨木匠和斧子已将西厢房腾出,成了专门加工家具的地儿。斧子做大头,杨木匠只打墨线,量尺寸,再将打好的家具描几枝淡雅的金花。工钱呢,五五开。有人替斧子不平,做的活儿多,凭啥拿钱一样多?斧子笑笑说,我师父那笔金花,让家具有了精气神儿,我描不来。
杨木匠六十大寿那天,喝醉了。到底是老了,这一醉竟得了偏瘫,半年后才歪歪斜斜拄着拐杖站起来。走到西厢,斧子正在棺材上描金花,还剩最后一笔。斧子见师父进来,吃一惊,讷讷站一边不说话。
“斧子,啥时候学会的?”
“……跟着您老学徒的时候会的。”
“咋一直没描呢?”
“怕您老生气呢。”
“咋这就不怕我生气了呢?”
“五爷要咽气了,想要描金花的棺材。”
杨木匠脸色就缓和下来,从斧子手中接过笔,把最后一笔填上。
有男人来看家具,刚好撞见,忍不住夸赞:杨木匠,把吃饭的家底都教给徒弟,好心胸哟!
(选自《百花园》2009年第11期上,作者郭凯冰,略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斧子因生活所迫,打鲤鱼端尿盆,终于拜五爷为师,学到打草鞋的手艺。艺成之后,又因为草鞋生意不好而转投杨木匠学艺。
B.斧子学艺时,总是把杨木匠不用的边角料,花番心思用上,最终炼就了一手比师傅用料更省,家具却精致结实的好手艺。
C.对于斧子抢了自己的生意的事,杨木匠一开始很不高兴,后来看在斧子白给自已女儿打了一套家具的份上,终于原谅了他。
D.斧子是一位普通的木匠,他身上有着许多农民式的纯朴品性,如孝顺师长、心地善良、勇担责任、精明能干等。

E.本篇小说小巧精致、情节紧凑。具有叙事干净利落,写人形神俱佳,语言长短有致的突出特点。
小说开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斧子拜五爷为师”的故事,有何作用?
请结合小说情节、主题,探究一下作者以“有男人来看家具,刚好撞见,忍不住夸赞:杨木匠,把吃饭的家底都教给徒弟,好心胸哟!”为结局的用意。

黄河臆象
杨闻宇
①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得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④黄河,是大海以它倔强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拄,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⑤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捎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掬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⑥“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
1.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以下两个比喻句的含义。(6分)
 ⑴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⑥两段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黄河臆象”为题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叙说兰州的位置及黄河流经兰州的情况,写出了兰州是体味黄河的最佳地方,自然引起后文的“臆象”。
B.文章先写“我”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写“我”与黄河相依为邻,最后写“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全文线索清晰,结构谨严。
C.文章先写黄河“悄无声息”、“沉默乎稳”,再突出黄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气度,欲扬先抑,曲折多姿。
D.文章描写了黄河兰州段景象,又指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等景象,虚实结合,表现了黄河全程的声威气势。

 E.文章最后指出“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黄河,借“天象之大”的昆仑反衬黄河,充分表现黄河粗犷、浑厚的性格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
2.“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