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井
沙爽
井。说出这一个词,仿佛同时说出了幽居地下的水阴凉的气息,还有形容不出色泽的光影浮动在这个词里。是谁?先是探一下头,继而慢慢搅动了这个处在冥想中的词语和它周遭的大气,用一条绳索和一只木质或金属的桶状容器。当桶的底部触到了水面,井的面容受惊一样洇开了层层疑问,而桶的身体情不自禁地倾倒下来,一如亲吻或膜拜。桶把积攒多日的饥渴和烟尘之气吐出来,像一个热爱水的人,闭上眼,纵容自己深深地沉潜……
这样的情景被我一遍遍记起。木头箍制的辘轳有了年岁,正随着桶的上下行走吱吱呀呀,像一支来自古旧时代的伴奏曲。我这样熟悉它们,好像我无数次身临其境。
在我的老家郑屯,家居的院子里泊进一眼井,它所传达的意味,不只是丰衣足食那么单纯。这是我成人以后才明白的。此时我已置身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从郑屯蜿蜒流淌的那条不知名的小溪开始,我经历过的河流越来越宽广深邃。我想到早年的人群逐水而居,足够深广的河流才能擎起足够多的人。而一个没有河流可以凭藉的城市仿佛丢失了存在的前提,不只丧失了灵动之感,更被抽走了底气和依据。一条古老的河流蕴涵着它所有过往年代的光彩和证词。而一眼井正是一条隐蔽的河流,它使一户人家有了源远流长和根深叶茂的意思。
井。我最喜爱的汉字之一。仅仅是这样的字形:像一架水车在等待水流。其余时候,井期待,等候,井似乎天生有一副良家女子的表情。幽深,安静,内心的潋滟和汹涌不为人知。这样的一眼井守候在家里,生活朴素的调子上面,很容易就泛出了从容润泽的比喻。一眼细水长流的井和一个精打细算的女人,构成了一个家庭最安定的部分。鸡鸭鹅狗奔跑在上面,黄瓜和韭菜生长在上面。桃树和梨树也正葱茏起来。这时候,井的四个笔划像框架支撑起一个家的屋脊和庭院。
以上是关于井的诗意想法。而实际上,一眼无遮无拦的井,正如同山腰上那一座时隐时现的水库,在我的童年疯长了如此浓密的诡谲和惊恐。在祖母的严厉警告和村庄里四下飘荡的可怕传闻中,我远避这两处禁地。我按捺着砰砰作响的心,像抱紧一只不听话的小猫,它随时准备挣脱我,蹿上水库边那条长满艾蒿的小道,蹿过篱笆和井台。而水库和井的深处随时可能伸出一只手来,把它凭空拽下。早在六岁以前我已经被村庄培养起对水最充分的敬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帝王的哲学。水滋养生命又索要生命,这是村庄的哲学。而比之水库或者河流,一眼井与村庄结合得如此紧密,它就是村庄的一枚骨刺,卡在村庄的骨头与骨头中间。当我在村庄的血管里漫游,一抬眼就与它狭路相逢。我无数次远远窥视那些大人汲水的姿态,他们面目平静,间或还和旁边的人说笑着。他们心里不害怕吗?在村庄一茬一茬长出的故事里,一些想不开事的人跳到了井里,大多是些女人,似乎女人天生与井相互热爱。许多年来我对这些投身于井的人心怀厌憎,他们使井水在我的想象中变成了另一种事物,使一团团阴森的雾气从井底升起,像一只空荡荡的翅膀,凉丝丝地从村子的这头扇到那头,让村庄里的人面色冰凉。
在听懂祖父关于井的故事之前,我以为井的下面有一座宫殿,或者是与一个我想象不出的世界相连。
而祖父的故事让我不得不脚踏实地。祖父说的是我家院子里的那口洋井。隔了这么多年,我甚至想不起它的颜色了,好像是一种旧旧的铁锈红。祖父说,当初挖这口井的时候,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我父亲理所当然地下到井里。因为是洋井,井的直径大约仅一米左右,刚刚容得一个人在底下挥动锹把。挖出的泥沙装在筐里被帮忙的人吊上来,就堆在井的四周。同时堆在四周的还有垫井台的石头。挖到第二天,开始出水了,再挖一两米就可以完工。变故是忽然间发生的。一块大石头突然松动,祖父拦阻不及,石头径向井中坠去。祖父讲到这里,目露惊恐,望着我。我没有惊呼,我当然知道我父亲还好好的活着。彼时我父亲在井底平静地挖起一锹泥,刚刚直起身子,一块石头紧贴着他的后脑呼然落在泥水里。祖父长舒一口气,说,真玄啊,如果偏上几厘米——几厘米,这就是一眼井和若干年后我得以抵达人世的空间和缝隙。 (选自《钟山》,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开篇展开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格描写了在井中打水的情景,语言优美,既引出了下文对家乡的井的描写,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
B.“从郑屯蜿蜒流淌的那条不知名的小溪开始,我经历过的河流越来越宽广深邃”一句的含义是, “我”离开了老家郑屯,看到的河流远比家乡的小溪宽广深邃。 |
C.“当我在村庄的血管里漫游,一抬眼就与它狭路相逢”一句中,“狭路相逢”写出了井带给童年的 “我”的很多惊恐。 |
D.从童年到少年到成年,“我”对老家郑屯的井的感情经历了“惊恐——思念”两个阶段。 |
E.在文中,作者借“井”抒情,既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又含蓄表达了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的厌倦。
17.文中说“以上是关于井的诗意想法”,从上文看,作者写了哪些“井的诗意想法”?请分条概述。(4分)
18.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述祖父关于井的故事?(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
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周阿细
我在笑,盯着电视里的他。先生依旧是几年前的模样,清瘦,贝雷帽歪歪地戴在头上,大大的烟斗时不时地放在嘴里猛撮几口,抱着脚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笑时半眯着眼,孩童般的顽皮。
央视十的《人物》为先生拍了一部60分钟的纪实篇,分上下两集播出。60分钟的时间游画完了先生的一生,终是不够的,如同一幅写意的中国画,眼看着远山近景就要错落得有情有致了,眼看着墨痕断处听江流的洒意就快出来了,却在最后时刻顿了笔,叫人心中很是不快。不过,任你是再好的编导,任你有再好的剪辑,都是不够的,远远不够的。那个当日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这个今时长川中我行我游的摆渡人,又怎肯拘泥于他人60分钟的旁观呢?
先生12岁离家,颠沛流离。
剪影、木刻、雕塑、画画。打架、穷困、饥饿、寂寞、恋爱。狂热的艺术信仰,游走在一个十几岁男孩的江湖里。
19岁初恋,女朋友便是日后的夫人,吹小号给她听,吹得她与他私奔。经历战乱,生活困苦,衣食无着,连小号也失落不见。多年后先生重新买了一把小号,问50多年前的女朋友:想听什么?
画面上,她与先生坐在宽大的可以看见海景的玻璃窗前,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面容温婉,眼中盛满爱意。经过岁月的蓄积后那饱含着爱意的眼神更加摄人心魄。谈及一件小事,她歪着头问:我错了吗?孩子般的神情,他笑而不答。
关于那个破落美丽的天堂,这么多年,他们还是念念不忘。
那年他被打成黑帮,全家被赶到一个狭小昏暗的小屋。她生病,请医生也不见好。他拿笔在墙上画了一扇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窗外是绚丽的花草,还有明亮的太阳。他们称这是他们破落美丽的天堂,而她的病,竟也奇迹般的好了。
大雅宝胡同是先生从香港回北京后居住的地方。同住的有李苦禅、李可染、董希文、张汀,高朋满座......那一年,先生28岁,是中央美术学院最年轻的老师。
文革时,也是这些人被关在一起。多少的光阴、生命、血、眼泪。多少的劳累、痛苦、羞辱、恐惧、多少的牵肠挂肚,思念家人和朋友。
先生眼中的文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戏剧,遗憾的是票价太贵。七十多岁的李苦禅可以若无其事地将几百斤一铁车的垃圾倒进垃圾坑,当书生气十足的李可染手臂和嘴唇都在颤抖时,先生在心里向他呼喊:“顶住啊,老头!怕不怕都是一样的,一定不要倒!”
曾经住在大雅宝胡同的老人,如今剩下的也应该是屈指可数了。那些斜阳,那些旧事,那些陈酒,那些老友,都成为了先生生命中最忧郁的碎屑。
先生在湘西凤凰古椿书屋的一幅画中的跋上写道:老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每次老先生回家,凤凰的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地欢迎他。从意大利的无数山庄到香港的山之半居到北京的万荷塘,真正能让先生的心得以所系,魂得以所牵的依然是沱江边那个叫夺翠楼的屋子和文庙巷中的那棵老樟树!
很多人说先生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于是人们拍摄他的经历,书写他的故事,然先生在写回忆自己的文章时却用“仿佛是别人的故事”为名。
仿佛是别人的故事,曾经的困苦感伤都是别人的故事,所以先生会在80岁的时候开大红的敞蓬跑车,会在草地上抱着小狗滚来滚去,会随性至真笑得心无旁骛......
“在湘西长大,从小看杀头,生死的概念不一样......将来,骨灰也是不要的。”先生这样说道。
先生叫黄永玉,人们尊称他为先生,他喜人唤他老头!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黄老先生的人物性格特点。
本文重点讲述了黄永玉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作者通过黄永玉先生的刻画,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人生态度有怎样的看法。
(每小题3分。共9分)
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腾(音译)和胡良兵(音译)两位博士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可能很快会让木头作为高科技应用的先进材料。他们的实验表明,倘若能有效地利用木材,就可以成功地制造出钠电池,取代目前的锂电池,大幅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锂和钠在化学性质上十分类似,只不过钠离子的“块头”是锂离子的5倍。鉴于电池正是通过让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来回穿梭来工作的,离子越大,这种穿梭造成的破坏越大,进而缩短电池的寿命,因而钠离子失去了制造电池的资格。但工程师们仍然希望设计出商用的钠电池,因为钠的储量远比锂丰富。
李腾和胡良兵想知道,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更柔韧的材料做电池框架来减少对电极的损害。这类框架也会与电极之间传递电流,一般由金属制成,因此十分坚硬。但他们认为,经过处理的木头也可以很好地承担这一传导任务,并为由于离子的进进出出而不断膨胀、缩小的电极提供更好的支撑。
他们使用黄松木薄片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测试。他们先用碳纤维管包裹薄片,以提高其导电能力。然后在每块薄片上加了一薄层锡(锡是锂或钠电池阳极的理想材料),再将薄片浸入含有钠离子的电解液中,并让得到的电池进行了400次充放电循环。为了便于比较,他们也用铜块制造了同样的电池。
得到的木框电池并不完美。其初始电容为339毫安小时/克,经过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下降到145毫安小时/克,然而,以初步开发的模型来说,这并不算太坏。而且,其性能远胜铜框电池,后者的初始电容仅为50毫安小时/克,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就下降到了22毫安小时/克。这一结果表明,木头似乎可以用来制作电池框架。
不过,人们并不会很快在手机或手提电脑中看到木框电池,这也并非这两名研究人员的初衷。他们的研究将用于大块头钠离子电池的开发,这些电池可以在夜间存储太阳能发电站提供的电力。
目前,廉价的存储设备是太阳能这块能源拼图上缺失的一块,很多科学家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制造越来越复杂的人造材料。如果这块拼图由一种最古老的材料而非时髦的新材料填满,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摘编自刘霞《研究称木头可以用来制造钠电池》关于木头或可以用来制造钠电池的根本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效地利用木材,就能成功地制造钠电池,取代目前的锂电池,大幅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
B.利用木材制作电池框架,能减少对电池的损害,从而使之储存能量更大。 |
C.钠离子体积大,穿梭性强,它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穿梭,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
D.金属材质制作电池框架,非常硬,它传递电流的能力太强,没有对电极提供很好的支撑作用。 |
对文章内容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得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利用木材,成功地制造钠电池,取代锂电池。 |
B.因为钠离子的体积大,容量大,所以它的储存能量比锂离子丰富。 |
C.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木头可以很好地承担传递电流的任务,并为由于离子的运转而不断膨胀、缩小的电极提供更好的支撑,经过试验证明,木头似乎可以制造电池框架。 |
D.木头作为最廉价的存储材料,将广泛地应用于高科技研究。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木头来制造钠电池,如果这一想法能付诸实践,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制造成本,而且储量会更丰富,这将是能源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
B.李腾和胡良兵分别用黄松木片和铜片制造了同样的电池做实验,目的是比较两者所产生的电容量,研究表明木框电池比铜框电池的性能要好一些。 |
C.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是一次非常硬有创新力的研究,而且此项成果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喜人的,在不久的将来,适用范围最广的商用钠电池将风靡全球。 |
D.在能量存储设备的研究制造上,科学家们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越来越复杂的人造材料上,而忽视最廉价的木质材料有可用之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杨志军
①公元前121年,西汉名将霍去病领军入驻湟水流域,在土著草顶房的一侧,筑起屯兵之所西平亭。西宁作为城市的历史从此开始。
②这座城市后来让人有了这样的期许:如果你想在一个城市一天之内领略三种以上的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西宁便是首选。
③西宁把分布在广袤天地间那些最古老、最普遍、最有情彩和质量的文化凹凸集纳起来,让它成了一个民族交融、风情粘连的立体浓缩版。城东的伊斯兰文化,浓烈如圣地麦加;城南的藏传佛教文化,原生如古佛临世;城中的儒道文化,坚实如城垣不摧。还有星罗棋布的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使这座城市具有了民族交汇地带人文呈现的所有特征。著名的东关清真大寺是汉式宫殿和阿拉伯寺庙的融合,而脊顶的镏金宝瓶以及鸣经楼上的小经筒却又彰显藏传佛教的经典饰风,这样的组合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西宁有两个大广场,中心广场和新宁广场,大广场就是大舞场,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气势磅礴的千人集体舞,各个民族,男女老少,汇聚在这里狂舞锅庄。锅庄是遍布藏区的藏族圆圈舞,它可以消除疲劳和烦恼,产生爱情和喜乐。现在爱情照样产生,但已经跨越了民族界限,汉藏婚姻以先锋时尚的方式继续演绎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看着他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你会发现那已经不仅是民族融合而是血液融合了。藏民穿着汉服,汉民操着藏语,见你一声“乔得冒”(你好),分手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很多场合都这样,你都分不清谁是谁了。我有一个朋友老家在北京,他总说:“乔得冒您哪。”或者说:“扎西德勒您哪。”说久了,连藏族朋友也学他:“乔得冒您哪。”在藏族地区,汉族才是“少数民族”,因此首先是汉民的藏化.这是生存的需要,比如你必须习惯喝奶茶、吃糌粑,必须遵从藏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信仰等等,其次才是藏民的汉化,藏民的汉化是一种走向进步的表现,是藏民族自发而必然的趋势。
④由于冬天漫长、夏天短暂,西宁人对绿色的追逐,跟牛羊是一样的,跟鸟儿是一样的,顽强执着得几近疯狂。只要有点树林子就能冒出个茶园,只要有个茶园就能常常爆满。喝茶,吃酒,唱歌,跳舞,城市和人群,在这里诠释出了最本真的意义,那就是不管生存多么忙累、艰难,人都要创造享受,享受附带着忧伤,因为一直不肯放弃的,还有期待。
西宁的佛爷藏里的经,
塔尔寺的宝瓶,想烂了肝花花疼烂了心,
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我不认为这仅仅是一首情歌,西宁人的“大眼睛”望得更远,他们认为“藏里的经”才是值得“想烂”“疼烂”的真经。所以,西宁成了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起始。
⑤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从西宁延伸而去,就像伸出两条结实的臂膀,紧紧搂定了西藏。青藏高原—青海和西藏,因为这两条命脉的存在,使亘古及今的一体联通变得可触可感.它既是整一的地理板块、区域板块、民族板块,又是整一的风情板块、文化板块、经济板块,它在不可分割也从未分割过的意义上,成为中国的信仰大陆、福音高地。而西宁就是高地的门户,是历辈达赖喇嘛和班禅活佛的尊师宗喀巴的诞生地,它发祥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并在一块八宝莲花的福地上,生长出了一棵十万叶片上自然描绘着十万狮子吼佛像的菩提树。六百多年前的西宁人意识到这是震惊世界的奇迹,在奔走相告的激动平息之后,垒起石板,围树造塔,于是有了塔尔寺。
⑥塔尔寺是信仰的灯塔,为的是把众生引向光明与和平、高尚与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塔尔寺从来不仅仅是藏族人的圣地,汉族人的心灵也大都有着对它的依附和崇敬。有一次,我拣了一把塔尔寺大金瓦殿前菩提树的叶子,带给一个汉族朋友久病不愈的母亲,告诉她这种树叶有祛除病魔的作用,这在我不过是给她一种心理安慰。但一个月以后,朋友告诉我,自从喝了那些树叶泡的水,母亲的病渐渐好了。我知道这位汉族母亲的心里早就耸立着神奇的塔尔寺,所以塔尔寺的树叶才是灵验的,是和藏族人共同的信仰治好了她的病,而不是我或者树叶。(选自《中国作家网》)请简述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看着他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你会发现那已经不仅是民族融合而是血液融合了。
(2)在这里诠释出了最本真的意义。文章第⑥段讲了“树叶治病”的故事,简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结合文意,探究文章以“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为题有哪些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御史监郡制。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派丞相史巡视地方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但是,丞相史巡视又带来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推诿的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监郡制废止,建立了刺史制度。
关于刺史之职掌,根据颜师古注引的《汉官·典职仪》可知,刺史“以六条问事”,不在六条范围之内的,则不予过问。而从“六条”的内容看,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
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进行举奏弹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如果依法行事,则会受到褒奖。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秦汉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节选自李传印《“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刺史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中央对地方实施监察的制度,最先为汉武帝所建立。 |
B.刺史制度的源头可上溯至秦代的御史监郡制,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
C.刺史制度是在御史监郡制及丞相史巡视制均让监察权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建立的。 |
D.刺史制度由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权,其监察的主要对象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 |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汉时监察权与行政权“双向制衡”关系的一项是()
A.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
B.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同时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举奏弹劾。 |
C.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若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
D.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均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对“刺史六条”作出了解释说明,由“六条”内容可看出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人。 |
B.清代顾炎武对“刺史六条”给予高度评价,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及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都完全遵循了汉代的“刺史六条”。 |
C.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有效地防止了守相专权坐大,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D.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御史中丞对本系统属吏负有督察之责,如侍御史严延年曾因滥用职权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