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中人物,我们可以称其为
①哲学家
②教育家
③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④唯物主义思想家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 D.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到欧州参加巴黎和会时,欧洲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参加一战对打败同盟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B.美国可以给欧洲提供经济援助 |
C.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倡导世界和平与安全 |
D.欧洲人民痛恨本国的封建统治,要求进行改革 |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的前途的热望,到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梁启超所指的产生于巴黎和会后的“这个东西”是
A.国际联盟 | B.《对德和约》 | C.《四国条约》 | D.美国霸权 |
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某大国政要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声音最有可能出处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日本 |
1943年斯大林曾预言:“我知道,在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堆垃圾放到我的坟墓上,但历史之风会无情地刮走它的!”之后这一预言果然得到证实。由此推论,此处对“一堆垃圾”的证实最主要源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D.“大清洗”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