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发展的最主要贡献是
| A.创立了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 B.创立了逻辑学 |
| C.让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D.提出理想国家的设想 |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B.甲午中日战争后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D.抗日战争后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险,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 “教育大革命” “三个面向” “和平赎买”政策 |
| B.“两弹一星” “科教兴国” “双百方针” “载人航天工程” |
| C.“上山下乡” “东方魔稻” “三步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D.“863”计划“样板戏” “希望工程” “四项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