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 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 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A.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

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

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 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A.

西学东渐的影响

B.

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

学者的时代担当

D.

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 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 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A.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

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

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