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战略,所体现的儒家主要思想是

A.以人为本 B.中庸之道
C.实事求是 D.韬光养晦

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规模过大
C.城市功能单一 D.经济政策抑商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武功增强

下表1为1947年—1952年我国主要机械产品产量对照表,该表最能体现

A.战争客观上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B.我国基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社会环境影响工业化进程
D.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这一模式

A.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吸取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经验
C.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