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有线电视 | B.无线广播 | C.卫星电视 | D.互联网 |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 |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
C. |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D. |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 B. |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
C. |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 D. |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 B. |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C. |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 D. |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 B. |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
C. |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 D. |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 |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 |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 |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