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探究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和电流关系后,对如图13-19甲所示既有并联又有串联的电路的电流关系提出了猜想: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为验证猜想,小敏设计如图3-19甲所示的电路,用图乙所示器材做了三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电表 次数 |
A1(A) |
A2(A) |
A3(A) |
V1(V) |
V2(V) |
V3(V) |
1 |
1.2 |
0.8 |
2.0 |
12.0 |
6.0 |
18.0 |
2 |
0.9 |
0.6 |
1.5 |
9.0 |
9.0 |
18.0 |
3 |
0.6 |
0.4 |
1.0 |
6.0 |
12.0 |
18.0 |
图3-19
请完成:(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图3-19甲的电路将图3-19乙的实物连线补充完整;
(2)为验证猜想,应选用电表 的示数进行比较;
(3)比较表中三个电压表的示数,可得到的结论是 ;
(4)认真分析小敏的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到很多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不能与猜想和(3)结论重复).
规律: 。
如图所示为我国“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月球工作轨道的过程示意图。
在发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加速和变轨,卫星沿绕地球“48小时轨道”在抵达近地点P时,主发动机启动,“嫦娥一号卫星”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由v1提高到v2,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飞行到达近月点Q时,需要及时制动,使其成为月球卫星。之后,又在绕月球轨道上的近月点Q经过两次制动,最终进入绕月球的圆形工作轨道I。已知“嫦娥一号卫星”质量为m0,在绕月球的圆形工作轨道I上运动的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r月,月球的质量为m月,万有引力恒量为G。
(1)求卫星从“48小时轨道”的近地点P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过程中主发动机对“嫦娥一号卫星”做的功(不计地球引力做功和卫星质量变化);
(2)求“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球圆形工作轨道I运动时距月球表面的高度;
(3)理论表明:质量为m的物体由距月球无限远处无初速释放,它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运动至距月球中心为r处的过程中,月球引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表示为。为使“嫦娥一号卫星”在近月点Q进行第一次制动后能成为月球的卫星,且与月球表面的距离不小于圆形工作轨道I的高度,最终进入圆形工作轨道,其第一次制动后的速度大小理论上应满足什么条件?
如图(甲)所示,在场强大小为E、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中存在着一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O点为该圆形区域的圆心,A点是圆形区域的最低点,B点是圆形区域最右侧的点。在A点有放射源释放出初速度大小不同、方向均垂直于场强方向向右的正电荷,电荷的质量为m、电量为q,不计电荷重力、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1)某电荷的运动轨迹和圆形区域的边缘交于P点,如图(甲)所示,,求该电荷从A点出发时的速率。
(2)若在圆形区域的边缘有一接收屏CBD,如图(乙)所示,C、D分别为接收屏上最边缘的两点,,求该屏上接收到的电荷的最大动能和最小动能。
滑水运动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水上运动,研究表明:在进行滑水运动时,水对滑板的作用力FN方向垂直于板面,大小为kv2(其中v为滑板速率、水可视为静止)。如图所示在某次运动中,滑板在水平牵引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板与水面的夹角θ=37°,相应的k=54kg/m,人和滑板的总质量为108kg。(g=10m/s2,sin37°=0.6,忽略空气阻力)
(1)水平牵引力的大小。
(2)滑板速率;
(3)水平牵引力的功率。
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用长为R的轻质细线在O点悬挂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静止在A处,AO的连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0
(1)小球的电性及绳子对它的拉力的大小
(2)现给小球施加一个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初速度V0,小球便在竖直面内运动,为使小球能在竖直面内完成圆周运动,这个初速度V0至少应为多大?
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中,有A.B.c三点,ab=5 cm,bc=12 cm,其中ab沿电场线方向,bc和电场线方向成60°角,一个电荷量为q=4×10-8 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时静电力做功为W1=1.2×10-7 J,求:
(1)匀强电场的场强E;
(2)电荷从b移到c,静电力做功W2;
(3)A.c两点间的电势差U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