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就是生活。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反映的社会情绪是
| A.拜金主义泛滥 | B.对“理性万国”的失望 |
| C.理想主义盛行 | D.对古典文化的憧憬 |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日:自初举拳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A.孝、廉的选官标准 |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
| C.科举考试的办法 |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史记》曰:“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下列引语与其完全不符的是()
| A.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 |
| B.《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
| C.王夫之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
| D.《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开始设立 |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
|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赋税;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 B.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史记-赵奢列传》载:战国晚期赵括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曰视便利田宅可以买者买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建立军功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手段 |
| B.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藏“金”现象普遍 |
| C.新兴地主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力量 |
| D.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民间土地买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