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肥胖基因,售价高达2000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有限的,毕竟只有6万—10万个。每当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国外掠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说明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有不一样的依据。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即便是缺损的基因,也有其特殊功能。少数白种人(约为1%—5%)在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使之能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因此,依据人类基因的统一性,应该人人平等,不应有基因歧视;依据人类基因的差异性,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享有基因隐私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DNA序列,最终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现在,世界各地的不育现象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名优胜劣汰。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
(选自《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有删节)
6.下列关于“基因争夺战”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人类抢夺基因,是因为基因在生物经济时代,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有悖伦理观念,被授予专利的基因受到人们的谴责。
C.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有限,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的现象不可避免。
D.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掠夺,我们也参与获取基因专利的竞争。
7.下列阐述,不能成为“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理由的一项是
A.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B.人类并不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
C.加速智力的人工化,以应对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挑战。
D.人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人脑高智能的价值。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可见人类具有统一性;只有0.1%是不同的,可见基因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B.约为1%—5%的白种人的某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是其能抵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原因。
C.所谓“伦理炸弹”,就是指人们以伦理观念为武器,对人类获得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的质疑。
D.对人进行基因设计,虽造福人类,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基因技术的使用必须作出限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斯梅塔那与《伏尔塔瓦河》
顾艳
斯梅塔那是《伏尔塔瓦河》的作者,他用音乐家描绘的河流,很早在我心里溅起浪花。我知道那条河是捷克人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世世代代波希米亚的儿女,也哺育了斯梅塔那和德沃夏克这样伟大的音乐家。第一次听《伏尔塔瓦河》的时候,我被它波涛滚滚、气势浩大的旋律震撼了。那是一条多么博大的河流啊!它仿佛让我感到斯梅塔那,用生命拥抱了这条河流。那么深又那么激情。
《伏尔塔瓦河》,是斯梅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一章。斯梅塔那写《我的祖国》是1874年,那年他正好50岁是他生命旅途中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耳朵因病失聪,失去了宝贵的听力。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没有了声音,世界成了一个死寂沉默的世界。没有了声音,世界也成了万籁俱寂、万念俱灰的沉寂。他像晚年失聪的贝多芬一样,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开始了新的创造。
我无法想象,一个聋人要以何等到的毅力和煎熬,才能让声音化为形象在他心旌飞扬摇荡。这一定是音乐在他心中的魔力。音乐是可爱的艺术。艺术就像仁慈和善良的女神。对于漫长和寂寞的黑夜,它给予了斯梅塔那白昼与光明的响亮声音。我想起肖贝尔谈音乐时说:“……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把我带进美好的世界中 ……每当受苦的人把琴弦拨动……使我幸福得好像进入天堂。可爱的艺术,我衷心感谢你!可爱的艺术,我感谢你!”
是的,音乐家是不朽的。一切都会匆匆消逝,唯有音乐能够常在。音乐是内在的海洋是深邃的灵魂,更是一切善良孤独和智慧的心灵金窑和避风港。斯塔那在这个金窑和避风港里,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最后完成《我的祖国》。在《我的祖国》中,最动人的乐章就是《伏尔塔瓦河》。它像斯梅塔那所说的那样:“……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田野,饱览丰收的景象。在它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闹。在河畔荒凉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的光荣和功勋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它奔泻而下,冲击着危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然后 ,河水更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消失在远方……”
我闭上眼睛倾听斯梅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眼角有晶莹的泪光。那种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的宁静,是斯梅塔那真正的宁静。 我听懂了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更听懂了他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声音。我被久久地感动着、震撼着……在《伏尔塔瓦河》中,斯梅塔那用音乐描绘的河流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加以概括。(概括出三条即可)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听懂了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你认为这“爱和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答。
对于失去听力的斯梅塔那,音乐具有哪些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到贝多芬,意在表明在音乐创作方面,斯梅塔那与贝多芬有着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激情,同样的成就。 |
B.作者引用了肖贝尔谈音乐的一段话,足以证明“艺术就像仁慈爱和善良的女神”,“音乐是可爱的艺术”。 |
C.“我闭上眼睛倾听斯梅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眼角有晶莹的泪光”。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又表现了《伏尔塔瓦河》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D.作者认为《伏尔塔瓦河》是从斯梅塔那血液里流出来的声音,是用生命与真情谱写出的动人乐章。 |
E.这篇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叙事角度新颖独到,议论抒情饱含着真势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西风渐进和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大一统的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正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日益分化瓦解。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中,以夫妻和一个小孩为基本形式的小户型正日益增多,并且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也正在不断的改变,三四口之家、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对于这种家庭数量增多的现象,一向是看法不一。有人将之当作是个性得以张扬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也有人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的表现。
最近,家庭数量增多现象的反对者阵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
据世界有关组织统计,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住宅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1,而人口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8。与每一户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这样一种情况相反,住宅数2000年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统计还表明,甚至在那些出生率呈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在2000年,也是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需求量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因为建造更多的住房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木材、石头、玻璃、水泥以及其他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而在住宅内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和一个三口之家所使用的电器的数量和所消耗的能源是差不了多少的。比如说,一个有着十至二十口人的大家庭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使用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但如果这个家庭后来分成四个小家庭,那么,这些家用电器就需增加到四套。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电力的消耗,使得发电厂要加大发电量。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科学家说,人们都希望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都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所抵消了。家庭变小变多的主要原因是()
A.西风渐进,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
B.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 |
C.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
D.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者日益严重。 |
对“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
B.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 |
C.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 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
D.家庭数量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电力的消耗,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
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增长数分别为百分之1.1和百分之1.8。 |
B.每个住宅的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与住宅数的增加这一情况正好相反。 |
C.在那些出生率是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数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
D.据世界有关组织的统计,住宅数2000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 |
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已经取得了令的结果。 |
B.要真正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只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结合起来就行。 |
C.家庭变小变多也是环境压力增加的原因之一,要减少环境压力须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如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
D.人们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完全抵消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车厢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上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②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满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③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结合段①,谈词的理解。
段②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那些方面?分条列出( 6 分)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段③中,作者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1)这一句中“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2)这是一个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和态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它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它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
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他们研究了三万名长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博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这样说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
A.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直到70年代,“基因”才得以承认。 |
B.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基因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
C.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 很难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
D.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基因组图。 |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一张基因组图,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这主要是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方面说的。 |
B.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由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因为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基因是有差异的。 |
C.虽然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它能导致有自杀动机的人发生自杀的行为。 |
D.如果一个人体内带有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的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是一个长寿者。 |
下列说法和原文不合的一项是 ( )
A.孪生兄弟在长相方面是极其相似的,以至我们常常难以分辨。但是他们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他们的基因信息是各自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 |
B.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离婚的原因是他们的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如果 | C.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声纹,这个独特的声纹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而只能做到相似他人的音色。 |
D.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基因记录了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它是表现生命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决定生命的个体差异性。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果说表述准确的话,古代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相学和命理学也是可以准确预测生命的。 |
B.法律不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命的奥秘,会引发相关的个人或社会问题。 |
C.根据某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某人的身高、体型、年龄等内涵,这一研究成果很有可能运用于需要辨别人的身份的工作领域。 |
D.随着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的破译和公布,如何防止生命科学新突破被误用和滥用,将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选自《中学生阅读》)为什么中外画家可以用水彩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请指出下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这些画家都同发现相关自然规律的科学家有着密切的个人交往。 |
B.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 |
C.他们也都探究过天地之貌。 |
D.他们与科学家一样要并用肉眼和心眼来欣赏大自然。 |
解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这句话的含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各属的领域不同,但它们探究大自然的手段是一样的。 |
B.科学与艺术研究天地自然的方式不同,但最后还是要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 |
C.科学与艺术使用的语言不同,可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
D.科学与艺术有许多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和使命却都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
不属“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区别的一项是()
A.“布朗运动”是微观运动,“透纳运动”是宏观运动。 |
B.“布朗运动”是用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表达的,“透纳运动”是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的。 |
C.“布朗运动”可以显示分子运动的奥秘,“透纳运动”再现的则是大自然静止的奥秘。 |
D.“布朗运动”表现的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壮丽,“透纳运动”表现的则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伟。 |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布朗是“画家”,是因为他描绘了“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 |
B.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所以人们运用起来只能让它各司其职。 |
C.因为科学与艺术相通,所以科学家要热爱艺术,艺术家也要热爱科学。 |
D.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人才是完整、和谐与全面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