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葬中椁室周围用柏木枋堆垒的框壁结构,为我国汉代的一种葬制。所谓石材题凑,是指墓葬中砖室周围用石材砌垒的框壁结构,因它是“黄肠题凑”影响下的产物,目前考古界故称其为“石材题凑”或“题凑石墙”。
“黄肠题凑”起源于先秦“题凑”。《礼记·檀弓上》:“柏椁以端长六尺。”郑玄注曰:“以端题凑也,其方盖一尺。”孔颖达疏曰:“以端者,犹头也。积柏材作椁,并葺材头也,故云以端。”《吕氏春秋·节丧篇》:“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高诱注曰:“室,椁藏也,题凑,复垒也。”又《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凿池积土,文石为椁,题凑为中。”说明题凑结构至迟在战国时已出现。但至今尚未发现战国题凑实例,故其形制、结构不可考。
“黄肠题凑”出自《汉书》。是西汉皇帝、诸侯王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他勋戚大臣只能由皇帝特赐。《霍光传》:“光死,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端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可知这种葬制之“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
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黄肠题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用石材作题凑的砖室墓。《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
据考古资料,大约从东汉安帝起,中原地区的大型墓葬皆实行前、中、后三室之制,题凑之制因而受到多室墓制冲击,石材题凑从此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踪隐迹。
12.目前考古界又称石材题凑为“题凑石墙”,所以称其为“墙”,是着眼于:
A.所用材质 B.实际作用 C.砌垒结构 D.墓室形制
13. 对文中引文的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礼记·檀弓上》的目的主要是说明题凑的材质及形状
B.作者引《吕氏春秋·节丧篇》主要是为了说明先秦已有题凑
C.作者引《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主要目的是说明题凑在墓中的位置
D.作者引《后汉书·礼仪制下》主要是为了说明东汉时按照礼仪制作王侯等的墓室
1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墓葬的题凑结构从先秦到两汉都有,但黄肠题凑只在西汉时才有
B.《汉书》中记载的黄肠题凑所用的材料和堆垒方法,是现在所见最翔实的
C.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只是所用材料不同,堆垒的方式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D.题凑墓制的消失,是因为从东汉安帝时起,中原地区都实行多室墓制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有黄肠题凑的墓制由内到外依次可能是:梓椁——便房——题凑——积土
考古资料表明,砖石墓和多室墓的盛行,是黄肠题凑消失的根本原因
黄肠题凑不仅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考古中也已有实例发现
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的渊源关系,出土的铭刻“黄肠石”的方形墓石可证明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力挽狂澜暧昧食不果腹 |
B.震憾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 |
C.深奥死不冥目气慨雍容华贵 |
D.凋蔽哗众取宠缀学愤世嫉俗 |
加点字注音全对的是()
A、噩耗(è)羽翼(yì)屠戮(chuō)浸渍(zé)
B、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肆(sì)意
C、圜墙(huán)强颜(qiáng)鞭棰(chuí) 缧绁(léi)
谂(rěn)知玉醅(pēi)白泠泠(líng)绣衾(qīng)
将下列的句子按最合理的顺序排列
①“疏勒”为蒙古语,系水丰草美之意。
②保护区外,便是对敦煌成包夹之势的库姆塔格沙漠。
③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长670公里,流域面积4万平方公里。
④但在蒸发量是降水量33倍的河西走廊地区,它承担着134万亩耕地的农业灌溉和流域内工业、生活用水。
⑤与中国大部分河流不同的是,它的流向自东向西,年平均径流量为l0.31亿立方米,仅为淮河的六十分之一。
⑥不仅如此,疏勒河的支流党河是敦煌的重要水源,每年下泄的6000至8000万立方米的生态水维系着敦煌的西大门------西湖自然保护区。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印度重要防务和核设施及基础设施未对敌军空袭设防,令很多印度军界人士认为,缺少防空炮火、导弹和雷达是国家在安全领域的最大弱点。 |
B.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国城市节能减排高峰论坛,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同举办。 |
C.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发通知,强调必要时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可以实行价格临时干预,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 |
D.“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强化各项政策措施。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在乡里为非做歹的二混子,从前仗着他爹当乡长没人敢惹他;如今他爹丢了乌纱帽,他也被抓起来,真是令人拍手称快。 |
B.诗人以悲天悯人的胸怀谴责了当时的军阀混战,申诉了人民的苦难。 |
C.曾几何时,我们制造的汽车能与德国、日本、美国相提并论之时,也是我们可以骄傲之时。 |
D.小舟沿溪流荡去,尽头竞与一湖泊相通,水面开阔,碧波粼粼,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