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葬中椁室周围用柏木枋堆垒的框壁结构,为我国汉代的一种葬制。所谓石材题凑,是指墓葬中砖室周围用石材砌垒的框壁结构,因它是“黄肠题凑”影响下的产物,目前考古界故称其为“石材题凑”或“题凑石墙”。
“黄肠题凑”起源于先秦“题凑”。《礼记·檀弓上》:“柏椁以端长六尺。”郑玄注曰:“以端题凑也,其方盖一尺。”孔颖达疏曰:“以端者,犹头也。积柏材作椁,并葺材头也,故云以端。”《吕氏春秋·节丧篇》:“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高诱注曰:“室,椁藏也,题凑,复垒也。”又《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凿池积土,文石为椁,题凑为中。”说明题凑结构至迟在战国时已出现。但至今尚未发现战国题凑实例,故其形制、结构不可考。
“黄肠题凑”出自《汉书》。是西汉皇帝、诸侯王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他勋戚大臣只能由皇帝特赐。《霍光传》:“光死,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端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可知这种葬制之“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
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黄肠题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用石材作题凑的砖室墓。《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
据考古资料,大约从东汉安帝起,中原地区的大型墓葬皆实行前、中、后三室之制,题凑之制因而受到多室墓制冲击,石材题凑从此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踪隐迹。
12.目前考古界又称石材题凑为“题凑石墙”,所以称其为“墙”,是着眼于:
A.所用材质 B.实际作用 C.砌垒结构 D.墓室形制
13. 对文中引文的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礼记·檀弓上》的目的主要是说明题凑的材质及形状
B.作者引《吕氏春秋·节丧篇》主要是为了说明先秦已有题凑
C.作者引《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主要目的是说明题凑在墓中的位置
D.作者引《后汉书·礼仪制下》主要是为了说明东汉时按照礼仪制作王侯等的墓室
1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墓葬的题凑结构从先秦到两汉都有,但黄肠题凑只在西汉时才有
B.《汉书》中记载的黄肠题凑所用的材料和堆垒方法,是现在所见最翔实的
C.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只是所用材料不同,堆垒的方式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D.题凑墓制的消失,是因为从东汉安帝时起,中原地区都实行多室墓制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有黄肠题凑的墓制由内到外依次可能是:梓椁——便房——题凑——积土
考古资料表明,砖石墓和多室墓的盛行,是黄肠题凑消失的根本原因
黄肠题凑不仅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考古中也已有实例发现
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的渊源关系,出土的铭刻“黄肠石”的方形墓石可证明
最适合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评话》等,都是粗糙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其中的错误与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A.不仅而且而从而 | B.既又但因而 |
C.既又而从而 | D.不仅而且但因而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东坡之才,治国经邦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
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⑦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②③⑤⑧ | B.①③⑥⑦ | C.①④⑥⑧ | D.②④⑤⑦ |
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蹩进(bié)手帕(pà)卓越(zhuó)夹(jiá)袄养尊处优(chǔ) |
B.搭讪(shàn)瘐毙(yǔ)匕首(bǐ)帐簿(bù)失之交臂(bì) |
C.号叫(háo)庇护(bì)攫(jué)取迤逦(yǐ)切肤之痛(qiè) |
D.韶光(shào)亲昵(nì) 打烊(yàng) 垓心(gāi)夙兴夜寐(sù)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是造物者之五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