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
1954年爱伦堡发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小说《解冻》,以此为标志,被西方称之为的“解冻文学”替代了过去苏联“无冲突论”的歌颂文学。但1957年以后,苏共中央开始收紧“解冻”的口子,文学领域思想解放的步伐开始放慢。下列对于“解冻文学”现象出现理解正确的是
A.“解冻文学”是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 |
B.斯大林模式的消除成为“解冻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
C.“解冻文学”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产物 |
D.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学创作的倾向 |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中说:“把一切境况都合在一起,法国革命乃是世界上迄今所曾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在这场轻率而又残暴的奇异的混乱中,一切事物似乎都脱离了自然,各式各样的罪行和各式各样的愚蠢都搅在了一起。”表明作者是
A.反对法国革命的 | B.同情法国革命受害者 |
C.消极的自由主义者 | D.欲从法国革命中吸取教训 |
“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下列说法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符的是
A.支援了盟军的南亚战场 | B.支持了盟军的北非战场 |
C.从战略上图灭大量日军 | D.粉碎了日、德会师图谋 |
中国与非洲自古就有往来。而近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非关系则是中国与非洲获得独立主权后才出现的。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改革开放以前,中非关系的主要战略结合点为
A.政治革命共识 | B.合作发展的共识 |
C.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 | D.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