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全国性的胜利”指的是( )
A.国民政府的胜利 |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
1945年8月,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的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的侵略 | B.官僚资本的重压 |
C.封建官僚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1912—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煤炭和钢铁业 | B.铁路和公路 | C.建筑业和纺织业 | D.纺织业和面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