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指的是( )
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 |
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 |
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 |
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 |
“义和团对洋教和外国的侵略者充满争议的怒火与仇恨,对洋人洋事物则持偏狭的盲目排斥态度,从而形成拼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与笼统排外的落后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现象。”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A.都具有革命性和落后性的双重特点 | B.斗争的首要目标都是反对列强侵略 |
C.都对外洋事物持盲目排斥的态度 | D.都曾采取“扶清灭洋”的斗争策略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朕欲……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由此可知,这位皇帝准备
A.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 B.设内阁,置六部 |
C.效仿唐代三省六部制 | D.废除丞相制度 |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