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6日23时28分,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岸近海继2004年12月26日发生巨大地震以来,再次发生7.2级地震。读图完成6~8题。两次地震的发生都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
图示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破坏性 | B.规律性 | C.地域性 | D.关联性 |
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北京市
A.东南方向 | B.西南方向 | C.东北方向 | D.西北方向 |
读图,完成问题。
此时甲地地下水和河水的互补关系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
图1中的阴影部分为某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据此回答问题。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大气环流 | C.洋流性质 | D.地形地势 |
下列地理过程最能反映该自然带地理特征的是:()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 |
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
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 |
D.干旱缺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 |
读图,完成各题。气候①和气候③形成主要因素中,相似的是
A.大气环流 | B.纬度 | C.地面状况 | D.暖流 |
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③两种气候在我国均有分布 |
B.①、④两种气候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 |
C.②、④两种气候在欧洲都有分布 |
D.①、③两种气候的气温比较,夏季温差均小,冬季温差均大 |
分析该表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单位:气温°降水mm)
地点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A |
气温 |
24 |
24 |
26 |
28 |
29 |
28 |
27 |
27 |
27 |
27 |
27 |
25 |
26 |
降水 |
3 |
3 |
3 |
3 |
30 |
465 |
617 |
351 |
267 |
56 |
10 |
3 |
1793 |
|
B |
气温 |
-13 |
-10 |
3.4 |
4.4 |
9.3 |
13.5 |
19.5 |
20.1 |
16.4 |
9.4 |
-1 |
-11 |
4.2 |
降水 |
10.5 |
5 |
22 |
47 |
71 |
81 |
135 |
169 |
112 |
57 |
24 |
12 |
739 |
|
C |
气温 |
3.1 |
3.8 |
7.2 |
10.3 |
14 |
17.1 |
19 |
18.5 |
15.9 |
11.1 |
6.8 |
4.1 |
10.9 |
降水 |
54 |
43 |
32 |
38 |
52 |
50 |
55 |
62 |
51 |
49 |
50 |
49 |
585 |
表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热带季风气候 | D.温带季风气候 |
表中B地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B.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
C.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
D.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
表中C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A.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 |
B.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
C.南北纬40°~60°的大陆东岸 |
D.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
该图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气压带、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东北信风带 | B.②表示赤道低气压带 |
C.③表示极地东风带 | D.④表示极地高气压带 |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的气压带、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寒冷干燥 |
B.②处气流上升运动为主 |
C.③处空气温和湿润 |
D.④处气流下沉运动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