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 B.“大跃进”运动期间 |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 D.杂交水稻推广后 |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 | 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 |
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 | 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 |
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
“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从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A.推翻满清封建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 B.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