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 B.航运 | C.航空 | D.电报通讯 |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 A.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 B.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D.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学习历史可以借助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54年的中国,你不可能看到的情形是
| A.人民代表上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 C.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协会议 |
| D.欢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 |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
|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
|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
|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
|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
|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