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2分)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的办法是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及其造成的后果。(4分)
材料三 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到1993年年产值超过11亿元。……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农村改革走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建议?(2分)
“孔子的命运”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中国与世博会”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参加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的全景图:]
材料二 1876年世博会在费城举办,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组团参加,中国浙江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的文牍李圭就是代表政府参加(下图为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问题
(1)清政府没有主动参加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材料一中中国展馆的出现最有可能是什么人所为?说明你的推断理由
(2)清政府对早期世博会的态度并不积极,称之为“炫奇会”“赛奇会”。这样的称呼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哪些心态?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政府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3)1872年一批幼童在其父母签下“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字据后赴美留学。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博会,中国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求学作业本也搬进中国馆摆在了世人面前。1876年8月21日,中国留美幼童来到世博会大清国展馆。请你为李圭和这批留美幼童设计一段对话(100字以内)
“清朝的皇帝”
下表是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九位皇帝做出的打分评价
注:“统驭”指治理国家的能力,“机遇”指国运等。
问题
(1)如果把汉武帝也放在表中评价,你认为他的统驭一项应可以位列哪一等?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康熙帝在九位皇帝中排名第一,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3)根据所学推断作者给道光“机遇”和“统驭”打“下”的含义是什么?
(4)为改变光绪时期“机遇”下等局面,中国社会各种势力做了哪些努力?
“宋朝的社会”
材料一:太祖皇帝(宋太祖)既定天下,鲁之学者始稍稍自奋,oo大裾长绅,杂出戎马介士之间,父老见而指以喜曰“此曹出,天下太平矣。”——《触鳞集》
材料二: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带之规模可预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宋史.文苑传》 序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请填写材料一中oo内容
(2)请问材料二所言“宋之尚文”在宋代制度创设方面有哪些表现?
(3)风鉴就是算命先生,《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发现算命先生用扇子遮着嘴和客人窃窃私语,旁边则围着一圈好事的路人。而在《清明上河图》中算命先生数次出现,如果我们要建立事实间逻辑联系,风鉴先生需求颇旺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什么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金史》
材料二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舰可载百余人,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卷12《江海船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3)据材料一、二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的另一项重大发明是什么?
(3)材料一、二中的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