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汉唐以前城市的分布与近代城市的分布有何显著不同?原因是什么?
(2)根据图表分析: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当代城市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3)《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中显示,从B到D工业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城市化进程很快,试分析其原因。
(4)依据《示意图》所展示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社会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源于哪家派别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
(2)结合所学,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
(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请结合教材分别分析他们成败的主要原因(5)
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
---------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二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共16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根据材料一、二说说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
(2)材料三中的“本本”指什么?“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当时党内什么倾向说的?(2)
(3)材料四中的理论分别在党的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船,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
材料五“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
(1)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2)在材料三这种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怎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
(3)材料四中梁启超属于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二、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
是什么?(3)
(4)根据材料五,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那里?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精神?(4)
(5)从材料一到五,归纳中国向外国学习的趋势(2)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1)“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2)“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3)导致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