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 D.使人类丧失了信仰 |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 B.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 D.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观点与材料的看法相似的是
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B.“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C.“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罗素指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
B.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 |
C.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
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
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二战后西方修补资本主义、修正民族国家分别体现在
A.冷战政策不结盟运动 | B.国家干预经济成立欧共体 |
C.马歇尔计划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D.建立福利国家东欧剧变 |
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及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日记中涉及的艺术形式
A.具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特点 |
B.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 |
C.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D.被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