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界领袖,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 | B.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
陈独秀曾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陈独秀批判孔子思想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三权分立学说 | B.马克思主义 | C.社会契约论 | D.社会进化论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A.英国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 B.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
著名史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 “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的“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
B.距今48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带、绢片 |
C.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
D.《本草纲目》记载:“麦苗,味辛、性寒、无毒。功能与主治:主清除热毒、益气调中……” |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引文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哥白尼写到:“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 |
C.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 D.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